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盗门的“猫眼”可以使室内的人清楚地看见室外大范围的景物,而室外的人却看不清室内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人能否看清景物取决于能两看个因清景素物:一的、最透近镜成距像离是,否在人的明视距离(人正常视力的人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的范围之内;二、有足够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其实通过“猫眼”的内外观察时之所以结果不同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原来“猫眼”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如图1所示)。假设某种防盗门的“猫眼”的凹透镜焦距为1.0cm,凸透镜的焦距为35cm,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1cm,通过“猫眼”在室外看室内的景物的光路图…  相似文献   

2.
新颖的意蕴。一看本文的题目——《别让眼睛骗了你》——就有“戏”。什么?作为人的“心灵窗户”的眼睛还能骗人?在这种疑问的促使下,你不能不一读为快。本文恰以新颖而深刻的立意制胜。文章运用三个别出心裁而富有情趣的事例,将“目明之失”与“失明之得”巧妙作比,婉抨了眼睛的失职、偏执,甚而令人丧失清醒,诱人深思。由此生发的“他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这是多么幸福的  相似文献   

3.
防盗门的“猫眼”可以使室内的人清楚地看见室外大范围的景物,而室外的人却看不清室内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人能否看清景物取决于两个因素;一、透镜成像是否在人的明视距离(人能看清景物的最近距离,正常视力的人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的范围之内;二、有足够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我常想,要是每个人都会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聪几天,也许是好事。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我经常问视力正常的朋友看到些什么。最近,我问一位刚去过树林散步的朋友,在树林里看见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答。“怎么可能呢?”我心想,“在树  相似文献   

5.
重见光明     
王剑 《良师》2004,(21)
一个人如果不能用眼睛感知世界的色彩和形态,那有多遗憾啊。为了帮助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视障者,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创建人眼功能的研究。一位盲人骑着自行车沿山路飞速而下,灵巧地避开了各种障碍。怎么会呢?原来,他使用了“空间感觉辅助器”。这种装置由美国科学家莱斯利·凯发明,是依靠“声波感知”技术进行工作的。头戴这种装置,人就能像蝙蝠一样,用耳朵“看”世界。但这毕竟还是不太方便,能不能让失明的眼睛重见光明呢?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套人造视力系统,可激活人眼中休眠的神经组织,使人重见光明。这一人造视力系统由“电荷耦合器件”和视网…  相似文献   

6.
我希望拥有造梦术,让绝望的 人重燃信心,让伤心的人重拾快乐, 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总之,让 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天堂。 ——小S 如果我拥有与动物交流的本 事,那么虫蛇蚁兽就都成了我手下 的间谍。自然,《007》就会拜我作大 姐,而《无间道》更会求我作师父。 哈哈哈,我可以扬扬得意地说:“黑 帮老底早被我上报FBI了……” ——Tracy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往往会被其中的美景所陶醉;我们身边的景物也是无限美好的,我们往往也能从中得到许多感悟。然而同学们一旦写起文章来,却又觉得它们琐碎、没有特征而难人作文的“有机体”。其实,好的景物描写不但能更好地表达中心,让人读起来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是学习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一分钟即新增加一名失明儿童。”幼儿的视力在两岁之前可塑性极强,如果这一阶段能及时发现问题则补救起来希望很大。在数以千万计的失明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幼儿时期受到了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弱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导致了视力无法继续发育,甚至是退化。  相似文献   

9.
防盗门上的“猫眼”能让门内的人看清门外的人和景物,而门外的人却不能看清门内的人和物.这是由于“猫眼”有特别的构造.有人说:从门内向外看,可以看到门外物体正立缩小的像,由此推断“猫眼”是一个凹透镜.  相似文献   

10.
乔欣欣 《家庭教育》2005,(10B):38-39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一分钟即新增加一名失明儿童”。幼儿的视力在两岁之前可塑性极强,如果这一阶段能及时发现问题则补救起来希望很大。在数以千万计的失明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幼儿时期受到了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弱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导致了视力无法继续发育,甚至是退化。  相似文献   

11.
本次习作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者是想去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如何吸引人,让别人读了也能对这个地方感兴趣。本文的小作者就紧紧抓住“海上花园”——鼓浪屿吸引人的几大景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让人读了就像身临其境一般,对鼓浪屿这个美丽的岛屿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一篇成功的写景作文,当然要突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写出这个景物与其他景物相比较的不同之处,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在小作者看来,鼓浪屿与其他景点不一样的地方不止一处:初踏上小岛时所见的如“绝妙的山水画”一般的秀丽景色,立体…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想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使人聪明的“秘方”呢?最近,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大脑皮质内140亿个神经元通常有效工作的才7亿个左右,只占总数的5%。如果能“开动”10%,人就会变得相当聪明。最近,科学家发现如果激活了大脑中的一个“天才按钮”,还能让一个平常人变成天才呢!  相似文献   

1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成熟和繁荣。以“秋”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抒发爱秋、颂秋的昂扬向上的情怀——这是金秋时节作文课上老师总要布置的练习。做这种练习,容易犯的毛病是“特征”不鲜明,总是“金风送爽”“大雁南飞”“稻浪滚滚”“花草枯黄”等等,流于一般化,只写了秋天的共同特点,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发现。写文章贵在有情,贵在出新,如果人云亦云,还有什么“情”和“新”可言呢?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秋”的片段呢?关键是要仔细观察。不但要看到秋天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特定地点特定景物”的特点。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本节写作指导课是在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盐城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训练点为“如何写景”,教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升格,让景物‘靓’起来”。教学过程具体分三步走:多方面观察,让景物有厚度;多手法描写,让景物有温度;多角度炼字,让景物有风度。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写作文,文章中总会出现各种景物。我们想想看,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能离开景物描写吗?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具体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着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景物;人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这活动的环境之中是少不了景物的。但是,作文里的景物描写又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一般说来,景物描写总是跟“事”与“人”有关联的:或者会使事情发生的地方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或者会使人物的思想情感更自然地流露出来。就是在以写景物为主的作文里,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正因为景物描写在作文…  相似文献   

16.
在记叙文学习中,写景状物文的阅读往往让同学们有点头疼,甚至读后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一些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一、把握景物特征景物是有其特征的。一提到竹子,大家就知道它“虚心、有节”;提到梅花,就知道它“傲寒凌风、坚贞不屈”;提到菊花,就知道它“恬然自处、傲然不屈”。我们在阅读时应首先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眼中,该景物有何特征。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二、明白景物与人的关系作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对景物的态度也不同。陶潜爱菊,苏轼爱竹,刘禹锡爱莲,真可…  相似文献   

17.
秋天落红叶     
审题指南针:1.秋天,天高气爽,凉爽宜人。秋天的色彩也是多姿多彩的,让人目不暇接。拥有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能帮助你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点。眼中之景是静态的,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用上比喻、拟人的手法,就能把景物写活,让它们"动"起来。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秋天的色彩时,如果同学们还能做到情景交融,真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内容就会充实许多。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自1927年7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9.
贺松青 《现代语文》2005,(12):29-30
“景外之景”是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启示的。中国画多为山水之作,对景物的观察讲究“以大观小”,景物表现要“小中见大”。“小景”是指画中具体描绘的景物,属于有限之实景;“大景”是指暗示、潜隐着的象征性的艺术空间,是可以由欣赏者想象飞驰的“虚景”。王夫之将大景、小景之说,引入到诗论之中,要“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夕堂永日·内编》),他说:“凡取景远者,类多梗概,取景细者,多入局曲,”妙在“即远入细”,“使远者近,搏虚作实”。这里对景物大小、虚实的辩证,很好地揭示出景外之景的精神实质。其实“景外之景”的第一个“景”就是小景…  相似文献   

20.
[话题聚焦] 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要想使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引人,就要让“静物”“动”起来,写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并且用你的眼睛、鼻子、耳朵,把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