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立德树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勇敢消防员”情境化主题,以“消防员学本领”“营救灾区”“消防灭火”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练过程中小组之间采用多激励、多积极评价的语言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克难关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进体育课堂为核心,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以“教对学会”单跳双落技术为主线。通过“军营小战士”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自学、乐学、合作学练、挑战学练、喊出口号磨出斗志的教学手段,学会单跳双落的技术。克服因运动强度大,出现怕苦、怕累不能坚持的心理与行为,激发学生强健身体、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与“少年强、中国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7.
8.
<正>一、设计思路本课以“小步跑”“力腿跳”“向前越”“落地稳”跳跃小分队为故事情境进行设计,通过“单脚连续跳”“前踢腿跳”“高抬腿跳”的运用,渗透跳远技能。通过教学器材海绵砖的不同形式摆放,以条件限制法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自然掌握“小步跑”“力腿跳”“向前越”“落地稳”的技术要点。在活动的设计上,注重“教会、勤练、常赛”的技术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9.
跳跃练习的方法很多,原地纵跳、助跑纵跳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各种测定中常采用原地纵跳(摸高)以评价弹跳的能力。关于原地跳跃方而研究已有过报导。作者也曾对人体下肢形态、膝角与纵跳关 相似文献
10.
11.
一、指导思想
跳跃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水平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跳跃能力。另外,新课程倡导开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器材的健身功能,因此本人从“奥运五环”上得到灵感,在课堂上利用铁环来练习跳跃,并创设奥运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提高跳跃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一、指导思想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喜动、善模仿、兴趣易激发的特点,本课以拟人法“仿生物活动形态”教学手法入手,以模仿兔子跳(蹲跳)为主教材,激发学生浓厚的运动兴趣,满足儿童对运动求知欲望,达到增强学生跳跃能力和掌握专项运动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学目标。二、教材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本课是横箱分腿腾跃单元第三课,预计6次课,前两次课着重巩固和提高山羊分腿腾跃。一方面解决器械通过率,在相对容易的器械上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越过山羊,消除害怕心理;另一方面在练习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助跑、上板、踏跳等技术,通过加辅助物,提升山羊高度等措施,使第三次课在横箱上完成分腿腾跃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5.
从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知识运演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七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女子防身术课程的构建。实际的教学效果证明高校女子防身术课程应更加注重主题式教学设计,二者结合具有相当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支撑跳跃是小学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很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这项体育活动对锻炼身体有着良好的效果,对实际生活具有实用意义。它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特别对增强下肢和肩带肌肉的力量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弹跳能力及超过障碍和轻巧落地等技能,发展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了五个方面的水平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怎样将结果性目标(主要是“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方面的具体目标)与体验性目标(主要是“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学计划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跳跃运动是人体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教材以发展学生双脚连续跳跃能力为重点,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有爱、协同合作和勇于克服困难意识,并从中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高中女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从生理上来讲,颈、腰部较长,骨盆较宽,而肩较窄,因而重心低,掌握以上肢为支撑的动作较为困难。从心理上来讲,她们害羞、胆怯;从素质上讲,上肢力量差,给学习支撑跳跃带来困难。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技术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支撑跳跃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在教学中常常令很多老师头疼,《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程教学中,很少有人上类似的内容,何以至此?到底还要不要上?该不该上?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立足“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