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茨威格为了表达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著写了《世间最美的坟墓》,通过对该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真谛,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的基础课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目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前行和社会的变迁,在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主旨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构成了凝聚和支撑学生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主导性因素。强化道德教育成为实现学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创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也成为实践“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这一办学理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认识行为。对于社会交际、文化繁衍、科技进步等都起着重要的传播推进作用。无论是产生了灿烂文明的古代,还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作为一种行为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  相似文献   

5.
张丽 《考试周刊》2012,(67):40-40
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因为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论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文章,掌握文章背后的思想及其内在深刻含义,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中爱上语文、学习语文,让语文在阅读中腾飞。下面是我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但质疑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探求疑难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通过质疑的方式,达到解疑的目的,不仅能使阅读不断深入,真正读通、读懂,而且能够培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的解疑方法很多,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的解疑方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但质疑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探求疑难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通过质疑的方式,达到解疑的目的,不仅能使阅读不断深入,真正读通、读懂,而且能够培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养成了任性、高消费的习惯。如今,在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和毅力;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但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同情;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不愿为美好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智力发展的较快,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的较早,但依赖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一篇篇课文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一、以师情带学情 ,做到启发引导 ,在情感交融中 ,感染启迪没有激情效果不佳 ,教师的情感充沛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两情交织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入情 ,朗读要激情 ,讲解要动情。例如《圆明园的毁灭》,通过讲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可使学生牢记这一国耻 ,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  相似文献   

11.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是做好德育的基础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就要认真深入地钻研好教材;因为教材的思想性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如:在教古诗《题西林壁》时,我经过反复钻研,抓住了课文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而且加以拓宽。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勾画出了庐山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做到:一、在课堂上积极渗透;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四、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选文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且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6.
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能够战胜困难、战胜挫折,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爱家爱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人们喜欢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教师的工作,原因就在于,教师传播的不只是知识,同时也在洗涤人们的心灵。初中学生正是性格形成期,此时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我们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精心雕琢,才能让他们成为一块块的宝石,而我们雕琢的方法不是只传播知识,而且还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近代是东西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带来了语德育目标的多元化。先辈们在探索解决中国化的问题上给我们有益的许多启示,对建立改革开放以后面向未来的语德育目标体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人类最大的危险在于人类灵魂的扭曲及道德的残缺。因此,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课题。 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思想教育功能。通过文献信息的传播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配合、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利用学生较集中的特点,针对他们所暴露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辨别是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