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化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得有效。让学生有效地学。小学数学不仅应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布鲁纳曾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更是为了让学生持续发展,学有长效。虽然小学第一学段学习内容较少、较浅.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研究“关系”的学科。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数学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年级、领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之间都存在关联,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数学知识内部寻找关联,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增强结构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小学阶段出现得比较多、容易被学生感知体会的思想方法是对应和化归。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特点,第一学段以"一句话渗透"策略,第二学段以"体验—内化"策略,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感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学生今后学习新知和问题解决的方向,提高学习力。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因而,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均要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但对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要求与深度理应是不同的,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叙述中有这样一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具体阐述“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目标中阐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基于对上述理念的认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中一些粗浅的教学策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毕业班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有相当数量…  相似文献   

6.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在学习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其实就是教给学生在数学王国中遨游的方法。小学高年级是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重要的过渡时期。此间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第二学段数学作业存在的作业完成耗时长、作业正确率难保证、学生搜题情况严重的问题,积极建构“进阶式”的第二学段数学作业设计新样态,即“一阶对标”“二阶构型”“三阶创式”。高效促进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发展,实现数学作业为学生“减负增效”赋能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只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要有“合作”的活动,学生要有合作学习的经历,要有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细化“合作”的指导,是学生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初步学会合作。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核心呢?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中对数学历史文化的体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并在第3学段中给出这样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的培养。每一个学段都明确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二学段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王廷良 《甘肃教育》2011,(23):37-37
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美国将“学会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有数学素养”的标志,俄罗斯则把“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列为数学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可见,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可使学生受益终身。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呢?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什么样的情境才更有意义呢?曾经一段时间,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成了新课程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关键词.时下,新的声音风云又起.“情境繁华的外表弱化了数学本质”,“情境反而削弱了数学思考”,“热闹的情境背后,学生无所适从”,“数学课堂空间需不需要情境”……大有“情境问题必须重新洗牌”之势.  相似文献   

14.
操作与平面几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天龙 《数学教学》2003,(12):12-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数学又是思维的科学,伴随操作过程必然产生思维活动,本文着重就操作与平面几何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操作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层次的内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对“核心素养”是这样定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数学核心素养是以不同学段的数学课程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强化“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提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两类课程内容。数学主题活动是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与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数学主题,并以这个主题为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各学段要求“”主题活动各学段内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主题活动的设计”等基本要求,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游安军 《湖南教育》2002,(13):34-35
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与学生个性的张扬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不规定…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种数学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却很难仅仅通过书本的学习练就。因而,借助假期安排,让学生在假期生活体验中培养这种能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活动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明确到底我们需要学会哪些数学思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状况,突出某些方面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假期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如有的学生将家人的假日消费  相似文献   

19.
1引言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感到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两极分化的情况.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在现实中却囿于学校编制和不同学段孤立的教学实际,从而导致不同学段的学校和教师“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无暇顾及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这种各自为阵,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学段衔接,对于小初教学衔接,新课标明确指出:“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基于此,如何做好数学学科的小初教学衔接,将是小初两个学段一线教师亟须探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