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任教师的教学问题常常根源于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尤其是他们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其中,体验是教学理解的本质要求和本性所在。初任教师主要通过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对学生理解的责任感体验、对自我理解的探究性体验三条基本途径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促进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或调整原有认知建构,顺利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教学的价值关注点已由学生掌握知识转向知识学习对学生生存意义的影响。基于教学价值结构的变化,教师需要拓展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课程知识的概念性理解包括教师对课程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其广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本身知识结构和课程编制中的人为逻辑结构;其深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性,还要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方式;其贯通度是指教师在知识学习与学生素质培育之间建立有效的联接,从而使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对教师所授予的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要弄清教师的本义,而是指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达成数学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能举一反三,融合贯通,具有创新能  相似文献   

5.
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生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粗浅一步步向着深入迈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掌握、深入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还能有效地促进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就对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给广大教师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体验学习中,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其知识本位倾向,对体验学习概念有明确认识,这是在体验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研究重点。体验学习强调的是主体通过亲身经历而形成的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感受、情感和领悟,是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智慧地建构并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是实现学生从"静观"走向"智慧行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终点是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但教与学目标的离散,使得教师的教难以真正落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易造成片面化学习。理解为先模式下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关注教学目标落实,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理解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评估方法、提供学习体验,做到“教—评—学”连贯,层层把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8.
数学理解有三种方式,即记忆性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的教学只要求学生记住事实材料,通过机械记忆、模仿与简单套用,反复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释性理解的教学通过教师对原理、理论的系统讲解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学生得到的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自己的领悟。探究性理解的教学则是以问题为中心,引起学生对重要问题产生困惑,通过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和建构知识的意义。三种数学理解方式分别对应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心理观。课堂教学应综合运用三种理解方式,力求让学生达到探究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数学理解的本质应当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数学理解是数学认知结构建构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从社会情境角度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学知识赖以萌发和应用的共同体文化的适应.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数学活动体验,要重视营造促进数学理解的教学情境,要适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要合理运用变式教学,要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化运用,要切实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系统化,要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与提问,要不断增强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努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外语阅读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阅读技能的运用,也包含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输入。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1.
深度教学需要以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实践起点。教材知识具有意图性存在、学科性存在与学习性存在三种深层样态。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应以这三种样态为基础,追问教材知识的主体意图、学科结构与学习深度,并通过体验与判断、拆分与对比、还原与创设三种策略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内容及其建构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在教育目的规定下共同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途径和策略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理解学生和文本中理解自己,学生在理解教师和文本中认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自我理解的进步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在理解课程内容过程中理解自己,也在理解教师的过程中理解自己,从而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正是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建构思想,拓展情感,矫正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进步。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数学理解的内涵及教学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数学理解的本质应当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数学理解是数学认知结构建构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从社会情境角度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数学知识赖以萌发和应用的共同体文化的适应。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数学活动体验,要重视营造促进数学理解的教学情境,要适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要合理运用变式教学,要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化运用,要切实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系统化,要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与提问,要不断增强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努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教师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负有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的结果;强调学习者应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强调教学中应该正确发挥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金星 《辽宁教育》2012,(1):49-50
对教师个人知识的研究是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理解教师个人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师个人知识建构途径,对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途径:通过学习建构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知识;通过教育研究建构个人知识。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深感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转化为能力缺乏“理解”基础。理解是介于知识感知、巩固、应用间的桥梁。作为教学目标的理解不仅指“明白、懂得”,还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是一种能力和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物理,进行多样性的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尽量开发实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质疑,深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的辅助性材料如实物,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即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论体验课程     
体验课程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是课程运行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终的归宿。体验课程的知识基础是个人知识,体验课程常见的文本表征为课堂笔记和作业。学生体验和建构课程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融为一体,其运行过程受教材(教学)知识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师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