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美玉 《海南教育》2014,(16):56-57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本学期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从众听课教师的课堂反馈看,这位青年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是比较认真的,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也是比较深刻的。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总会留下很多遗憾,留给自己或听课者很多思考。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在实践中且行且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位高三班主任有一天心情沮丧地找到我,说他们班一个很乖的学生A,有一天给她写了封信,说她是魔鬼、是恶魔。这位教师感到很伤心,她觉得自己对学生用心良苦,到头来却落了个"恶魔"的称号。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的同桌B想考播音主持专业,但实际上她成绩及各方面素质根本就不够资格,这位教师很好心地跟她分析客观原因,也跟其家长沟通过,劝其放弃。  相似文献   

3.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际,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摩,肯定是悲痛欲绝、愁苦惨淡。然而文中似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画般的夜景描绘,何尝有一点点阴郁悲凉的氛围?一“个闲”字,更是道出了一种优雅,一种超脱。如何让学生了“解闲人”背后的内蕴呢?我认为,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思经历的几多转折,了解作者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打击,用心品读景语中的情语,再联系他在贬官期间的创作,就不难品悟出他面对政治风暴时豁达的心境和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了。下边是我的一点儿探索,…  相似文献   

4.
李鸿燕 《考试周刊》2014,(16):26-27
<正>"美丽"通常隐藏在"盖头"里,只有"掀起",才能看见"美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言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的"美丽"在于作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我们营造出的意境和情感,即使这意境、情感再凄伤,也美得绝伦。但中学生似乎不感兴趣,非常漠视这种"美丽"。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年代太久,跨度太大,学生不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境。二是时代不同,追求不同。文言诗词在学生心里根本不占主导地位。三是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在这三点中,我觉得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最主要。因此,学生在鉴赏文言诗词的"美丽"时,教师必须用  相似文献   

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际,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摩,肯定是悲痛欲绝、愁苦惨淡。然而文中似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画般的夜景描绘,何尝有一点点阴郁悲  相似文献   

6.
学校里有一位教师问我:"第九册课文《莫高窟》,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我对她说:"没有多媒体不一定是坏事。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是最好的,靠多媒体放映  相似文献   

7.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8.
【问题呈现】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八年级语文《读本》中的《金色花》时提出探究问题:“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大(遗憾——嘲笑——吃惊——惭愧——赞颂),原因是什么?”一学生高声说:“是因为这种花丑。”学生哄堂大笑,这位学生满脸沮丧。  相似文献   

9.
朱若琪 《考试周刊》2011,(49):78-79
身为一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学生兴趣不高,习作不具体。该怎么引导呢?有人曾带着同样的困惑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回答:"无他术,唯勤奋读书而为之。"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从这些文坛名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语文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几位具有类似经历的古代文学家,他们都满腹经纶,才思敏捷、谋略过人,有治国安邦之志,  相似文献   

11.
陈道峰 《教育文汇》2010,(10):40-40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一位学生计算"385-195",结果竟是120。教师评讲时对这位学生说:"以后不要再粗心了",并将得数"120"改为“190”,接着继续评讲其它习题。  相似文献   

12.
张长祥 《西藏教育》2012,(12):28-29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方法是多种的,我认为编写高质、实用的导学案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认为"导学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的主体是学生,起"导"的作用是老师。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阿凡提骑着自己的小毛驴来到田边,他四处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两位给地主巴依老爷干活的佃农,阿凡提忙问:"两位朋友有什么事吗?"其中一位农民说:"阿凡提,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想来请教你。"然后这位农民就把这个难题的由来讲了一遍。  相似文献   

14.
比喻和拟人     
一次听青年教师讲课,这位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桂林的山,像老人,像骆驼,像巨象……这位教师按照教参的说法,认为这句是比喻。有些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也用了拟人手法,理由是把桂林的山当作人(老人)来写了。这位教师不能说出所以然来,只好含糊其辞...  相似文献   

15.
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在学习第4自然段“盗火后受罚”时,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请细细读这一段,从字里行间你认为此时的普罗米修斯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潜心会文,很快纷纷举手,基本都是说自己读出了普罗米修斯一定非常痛苦,并说出了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十分精彩。  相似文献   

16.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例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整堂课而言,教师的导入、分析、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这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我们试设想一下,皇帝看到了这首词,深深地被苏轼的报国之情所打动,派他出任抗敌的将领,率军出征,你认为苏轼能取得胜利吗?学生思考交流了几分钟后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8.
林志平 《广西教育》2011,(16):48-48
文本对话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定更精彩。一、启发想象,进入文本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相似文献   

19.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20.
李郁 《语文天地》2013,(10):45-4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散文名篇。乌台诗案后,当时的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有余。身为黄州团练副使的他有位无职,终日闲遣。此情此景,通过对月夜景色精妙的描述,真实记录了其当时生活的零散片段,体现了他与挚友的深情厚谊、知音甚少的感慨和随缘自适的豁达胸怀。全文所述,无外乎一个"月"字,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