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她的注视,她的思索,她的笔触——郭玲春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几篇报道,又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这次会议上,郭玲春采写了消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马烽、张贤亮、冯骥才与港澳记者会见》,述评《中国,向世界张开双臂》,特写《“我的母亲叫中国”》等等。这些报道,有的慧眼独具,化平凡为奇崛;有的举重若轻,于活泼中寓深刻。其中突出的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以及三作家与港澳记者的会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举行会议期间,人民来信大量增加。新华社和首都其他新闻单位,也几乎在每次会议期间都要报道群众写信给代表大会的情况。这样一项报道,看来是一项例行公事,是一个平常的主  相似文献   

2.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两天多的时间,百万雄师冲破敌阵,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腹地,从此揭开人民革命战争的新篇章。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亲身经历了当年战争场面的老一辈,还是成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重温那段历史,遥想当年的情景,仍然会感到激动和振奋。关于渡江的新闻报道,比较著名的除了这里选登的三篇外,还有阎吾同志的新闻素描《强渡长江》等。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百万雄师横渡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2,(2)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报道,今年读起来心里异常沉重。因为记者们的笔下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5.
公元2000年,大龙之年,龙乡濮阳,一片升腾气象。经济形势增长喜人,工业经济增幅保持全省首位,仅1月~4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1.93亿元,同比增长2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增幅增高20.4%和18.1%,增幅居全省首位。5月份,龙文化周圆满举行,全市争创优秀旅游城市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作为新闻宣传排头兵的《濮阳日报》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大显身手,为濮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最近到濮阳日报社采访,发现《濮阳日报》关于经济问题的深度报道,不但很有特点,而且一幕紧…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盛的。它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集中地反映了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一种内在的供求关系。纷繁复杂的社会十分急促地呼唤着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功能,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中有什么,更关注的是新闻中回答了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脑体倒挂、经商成风、知识贬值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阵痛困惑着人们。对此,新闻报道应该作出回答,而且必须作出回答。因此可以说,深度报道的兴盛,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在新闻领域的必然结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大背景下,重要报道就是一场场"速战速决"的"战役"。特别是典型报道、监督报道、重大新闻发布会,给记者带来诸多挑战。要想快速成稿,须见缝插针采访、声东击西周旋、多套方案应变。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成就性报道打破“陈、空、长”的旧有报道模式,让其“个性”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用?笔者认为,除了要改革成就性报道的文风,让它更加贴近大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成就性报道的写作模式,以新的模式来保障成就性报道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在“两会期间”,我有幸和其他4位同志一起,组成了扬子晚报“两会”报道组,全程参加了“两会”报道计划的拟订、会议报道工作。现在再回望这一个星期的紧张工作,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会”是座新闻大富矿,要追求“产金量”,相对并不太难,但要从这座富矿中力争多“挖”一点含金量高的新闻,不容易。  相似文献   

11.
改革和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开阔了视野。人们不再以“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和简单的“好”与“坏”来分析评判一个复杂的事件。与此相适应,新闻工作者也认识到,单一因果和简单化、平面化的报道是不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深度报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深度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追踪和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并探测其趋向的一种报道。 近十年来,从《大学生毕业成材追踪记》(中国青年报),《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到“两机风波”(经济日报)的讨论,深度报道精品佳作不断,说明了此类形式在诸多报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山西经济日报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深入浅出解读中央文件,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重大成就充分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树立致富典型和推广致富经验;用丰富多采的版块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尤其对“三农”存在的问题予以极大地关注。同时在报道形式上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要求记者力争做到:“老百姓的语言+专家的看法+小说家的写法”,收到了受众很好的反馈。  相似文献   

14.
前个时期,我们报纸在一版头条发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报道,对该公司近几年来的经营业绩进行了介绍。见报后不久,该公司的总经理专程来报社向我们抱拳致谢:“多亏你们了!我们公司的事迹登报后,找我们联系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越来越多,其中有个几千万元工程还是从另一家兄弟公司的口里飞过来的。”  相似文献   

15.
同样一个事件,出于不同记者的手笔,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这个道理在读了6月16日一些报道葛洲坝船闸首次试航圆满成功的新闻后,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6月15日,我国在长江的葛洲坝举行了大型人工船闸的首次试航,这是战胜长江、造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消息,工人日报、湖北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部分别发表了本报专讯。分析和研究这五篇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探讨其长短,并从中找出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我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986年9月2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记者张妉丹的报道:《谁是最紧张的观众》,主题是反映工厂的产品质量问题,可是通篇没有一句是写质量。记者不是把目光和笔触指向工厂车间,而是别居一格地指向体育场上。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记者在人流如潮的观众中,抓住了一位特殊的观众——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厂长刘小明。记者以特写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读了穆青发表的几篇国际题材的通讯,发现这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同时还是一位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大家。可以说,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组具有描写风景美、抒发情怀美、谋篇布局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国际题材的通讯,开掘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领域。因此,笔者以为:穆青的这几篇通讯具有散文形式的美,达到了散文写  相似文献   

18.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20.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