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敦煌出土文书中关于民间结社资料的考察,对中国古代民间结社及其传统,提出了较新的认识。民间结社传统悠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结构,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个人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结社,社人大会地位最高,有制定社条、选举社官、决定重大事务等权利;社条为社内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人地位平等;社务公开。有良性的组织形态,民间结社才有了强大的活力。现在重新审视民间结社,认识民间社会蕴藏的历史活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明清江南士女结社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沿岸、太湖流域、安徽的桐城等地区。其活动多是文学上的诗词唱和,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结社活动附着于男性文人结社的边缘,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没有使她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关于《绿牡丹》传奇的形成与思想主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弟弟温育仁未能加入复社而托名吴炳撰写《绿牡丹》传奇讽刺,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传奇非温育仁讽刺复社作,也非温育仁托吴炳作,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绿牡丹》传奇是当时科举文人结社的真实反映,带有剧作者故意讽刺之意图,可以三个方面作为佐证:《绿牡丹》创作于无地无社的明代末年,并与一场科举弊案相关;文社宗旨"以文会友"与品评社艺的社集活动在剧中得以展现;社集舞弊,选文刻稿等科举文社活动内幕在剧中亦有揭露。明末科举文社的兴盛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社集活动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盛、文学家结社运动对戏曲小说的推动作用等,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绿牡丹》传奇正是科举文社兴盛的必然产物,既有真实性,又有讽刺性,以上三点即为佐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作为江南文学群体的主要构成者——文化家族,在结社的大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丰富了社团的形式,既有一门风雅的同姓社团,也有以某一家族首倡而形成的社团,更多的则是多个家族共同参与的社团。文化家族结社,不仅使得江南的社事活动如火如荼,也使得文人结社具有了参社成员亲缘化、结社风气传承化以及社团文化家族化的特点。江南文化家族参与结社活动,既促进了江南社事规模化的发展,也拓展了家族的交游,彰显门第风雅,并且繁荣了江南的文学活动,提升了江南文人社团的文学品位。  相似文献   

5.
结社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在民主法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与公民、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利益统合的重要的法治原则与制度设计。笔者根据对我国当前结社活动普遍兴起和立法滞后的现状分析,认为有必要围绕《结社法》的制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结社活动;改革现行社团管理体制,实行由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向政府间接管理和行业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换;加强结社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借鉴西方法团主义的制度理念,以促进我国社团法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关于龙膺参与谼中结社之事,清代陈田的说法造成学界以讹传讹。通过对汪道昆谼中结社情况及龙膺参与谼中结社活动的考辨。我们认为,汪道昆没有结"谼中诗社",自然,龙膺也没有"入汪司马谼中社",龙膺在谼中参与的结社活动,只有为宰白榆社。  相似文献   

7.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南阳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峰巅,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官宦、商贾、乡绅,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它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戏曲的昌盛鼓舞了供养信心,窝班培养的名优效应又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二互为因果。在曲宴酬酢、张乐共听的过程中,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钉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晚清文学家谭献一生交游广泛,参与了众多诗社集会、唱和联吟等文学活动。谭献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均有文学结社及集会,其早年、中年的文学结社有切磋技艺,提高自我诗词创作水平的目的,晚年参与文学集会则因其文坛威望,具有指导同人创作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人结社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负载了政治、文化、文学诸种意义。曼十年代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渐渐淡出研究视野。与以往侧重于史实考证的研究方式不同,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结社问题进行研究。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将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置于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它的兴衰变化和运作特点,并进而揭示文人结社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应有影响。晚明党争与结社一体化,讲会,论学与结社相结合,诗社告退继之以文社勃兴。论文主要分析了复社、清初明遗民结社及清初东北流人结社三个方面。其中对复社的分析尤为细致。复社与东林关系、复社的思想学术观点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论文又重点总结复社的文学思想(一)绍绪七子,宗法汉唐,为其文学思想之渊源;(二)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是其文学思想之宗旨;(三)性情、学问、世运为其创作论之基本内核。对于明遗民结社,从横向上与非遗民结社相比较,从纵向上探讨与宋遗民结社的渊源。并重点研究惊隐诗社、甬上遗民诗社、岭南遗民诗社的文学思想感情。东北流人诗社视为清初遗民诗社的特例,这面一向研究得较少.  相似文献   

10.
王十朋是南宋名臣、名诗人。作为政治家,他精忠爱国,勤政爱民。作为诗人,他喜欢结社吟诵,从少年至晚年他结了不少诗社。可以说,他是宋代诗人里结社最多的人之一。这些诗社影响了王十朋的生活及创作,一方面诗社生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另一方面诗社活动提高了其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现代劳动法是劳资力量均衡法、冲突价值兼容法、劳工权益救济路径疏通法.劳动法现代性品质的生成与劳工结社活动的勃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正是劳工结社活动促使劳动法制模式从传统转向现代,并对现代劳动法制的运行发挥着结构性的支撑作用.我国应逐步完善劳工结社立法,为劳工结社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不断推进劳动法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的苏、松、常、镇地区,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文人结社数量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三种形式最具风雅性。游园赏景是江南文士淑世情怀与山林之乐的交融。分题斗韵,联篇吟唱,是文学性与娱和}生兼具的群体互动。绘图纪盛又是社集活动的再现与升华,瞬间的定格使风雅长存。研究文人社集活动对于认识文人结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共有32家,位居全国第三,社事呈现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不均、规模有限等特点。全国文人结社的大背景和周边地区的结社活动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较为发达,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发展的大势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区域分布不均,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过多集中于徽州地区.而明代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的邑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邑社为中国古代广传之民间组织。唐宋时期的邑社既受限于前代结社风气,又受到历史环境限定,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其社规、社约式的结社方式、繁多的种类、丰富的组织活动、组织的世袭性、社众的平等性、女人社的大量涌现,以及与寺院的微妙关系无不印刻着历史烙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黄周星与李渔是生于同时代的戏曲家,二人在戏曲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但我们认为二人在戏曲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识上有着“貌似神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清初江南遗民社团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社团的活跃程度也因时而变。受到特定时空、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参社人员身份、心志以及行为的影响,遗民结社各有特色。遗民结社活动有讲论儒家经典、诗文唱和、编纂文献等。清初江南遗民结社活动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社会责任,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精神,应当成为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公安派结社始于万历八年,讫于天启初,前后持续40余年,总计达到37例。它汇入到明代文人结社的整个洪流中,大大丰富了明代文人结社的内容,对于公安派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思想的传播、文学影响的扩大等皆有深刻的影响。公安派结社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公安派兴衰演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术动态     
中国社团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中国社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优秀论文表彰会于5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对社团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加强社团理论研究,指导公民结社活动;二是加强社团自身建设,促进社团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社团管理机关建设,实现社团管理职能。会议选举雷洁琼、范宝俊为名誉会长.史怀璧为会长。会议表彰了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社法》。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