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师大中文系讲师张佐邦主编,张佐邦、王兴中、余松、李丽芳、余玫等五位中青年教师合力完成的《现代写作学》,最近已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一、体系新。在继承传统写作学的基础上,它建立了由客体论 主体论 过程论 文体论 受体论等五大块,构成写作理论学科新体系,与传统写作学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二、方法新。这部著作创造性地把“综合研究”方法,运用于写作学研  相似文献   

2.
《现代写作学》在学科体系的建设、理论观念的开拓以及边缘学科的横向引进上,建构起了一个写作学科的现代性理论体系雏形,不但揭示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状态,而且明确地肯定了写作主体在其中的核心位置。这不仅完成了写作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而且彻底打破了传统写作学理论研究过于侧重文章本身而忽视作者的局限,第一次以明显的开创性和学科性设定了写作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写作学研究经历了文本论写作学、过程论写作学、主体论写作学和文化论写作学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体现了写作学研究价值取向的根本性转变,但由于对写作主体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人本主义转向的不彻底,在研究格局的分布、研究思路的确立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上存在缺失。弥补这一缺失,有赖于研究者自觉地将儿童写作主体纳入写作学的理论图景,建立贯穿写作主体发展全过程的人本主义写作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在传统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僵化,是当前写作学和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现代写作学观念的确立,写作主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具有了开放性和科学性,但这种思维活动必须在普通写作与专业写作、工具写作和自我写作以及主体思维品质方面进行整合和调适。  相似文献   

5.
写作心理中的模糊思维散论赵维东近年来,写作学的宏观研究上有个明显的倾向,即研究重心由写作客体变为写作主体,亦即由写作物化形态转化为内化形态,由文章本身转到写作心理上来,这是一种好势头、这样做便于透视写作心境,揭示和把握写作规律。但是,由于写作学的艰深...  相似文献   

6.
由张佐邦主编,王兴中、余松、李丽芳余玫等几位同志协同编写的《现代写作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后,在写作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该书于1990年6月在西安获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些专家学者曾论及此书,现在我们摘登吴积才等七人的意见于后。——编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写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中国写作文化理论的发展。本文站在写作学发展史演进的时代交汇点上思索,以史为鉴,通过对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与理论范畴体系形成的探析,总结其发展和演进的动因、特征、经验与规律,分理其精华与糟粕,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对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由云南师大中文系讲师张佐邦和余玫同志合著的《写作学手册》,已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这部著作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国家教委批准颁发的《写作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汲取自学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精华,结合考生应试实际,归纳成近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论,《现代写作学新论》以普通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力图建构一个科学的现代写作学的新体系。重在揭示写作活动的动态性程序规律,把握住师范教育的主体性角色转换,研究写作学科理论的科学性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写作学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及思考陈利群现代写作学理论指出,文章、作品是人写的.写作主体(主要指个体的写作主体)的状况直接地决定着写作的状况和文章的状况。写作主体对于写作活动的主导作用的深在根源,在于主体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结构是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写作学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经过百余年建设,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教学特征,但是在世界写作学谱系中的主体身份与特色并不十分鲜明,自觉构建中国写作学派是当前写作学界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写作学派是基于中国立场,以世界为背景研究中国写作现象,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为目的的学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其基本特征。写作的社会性、综合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特色的写作学派应确立起“大写作”观念,构建中国“大写作”学科体系;以“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建设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写作学术体系;基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大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现代性写作学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决定了自主的写作知识体系建设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建成真正的中国写作学派。  相似文献   

12.
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在传统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僵化,是当前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现代写作学观念的确立,写作主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具有了开放性和科学性,但这种思维活动必须在普通写作与专业写作、工具写作和自我写作及主体思维品质方面进行整合和调适。  相似文献   

13.
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写作的学科。研究文章写作,除需要研究文章的内部构件、审美特征外,也要研究写作的规律、技巧和方法,还要研究文章的阅读以及它对写作的制约与影响等等,因此,写作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把写作学再划分至少可以分为文体学、写作心理学、写作美学、文章逻辑学、文章修辞学、阅读心理学等。这些分支理论,都有专著出版,在许多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古老的;写作学乍为一个独立曲学科体系,却很年轻。在过住的写作学研究中,读者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是逐步由一维空间——写作产品,转入二维空间——写作产品、作者,再向三维空间——写作产品、作者、读者拓展的。近几十年,西方学者对接受者——读者的研究渐趋热烈,以致形成目际性的阐释学美学研究思潮,接受美学就是这个潮流中的支流。7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研究达到高  相似文献   

15.
写作与欣赏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写作学理论往往只注重写作的本体研究,而忽略了写作从本体到受体密不可分的欣赏活动。因此,建构欣赏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写作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材建设研究方法,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文章客体的方法。以文章客体为唯一的研究对象,静态地研究文章各构成因素的写作技巧。二、偏重主体研究的方法。着重研究写作行为主体,从心理学、思维学进入写作学。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拓展写作学领域,为写作行为找到一条能科学解释的路。笔者认为以上方法各执一端,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能把以上方法的合理性辩证统一于一体,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写作行为这一系统工程。方向在于,如何坚持一贯地运用这一方法,走出一条既开发智能又掌握技能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专家、学者和广大从事写作教学的同行们,在实践中的不断思考创新,不仅对写作学从写作客体上作了深入研究,而且积极吸取哲学、心理学、思维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了许多新的尝试性的探讨。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成绩突出,形势喜人。但是,从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观点看,写作学科实践体系的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8.
林可夫是现代写作学学科建设的放手。他以发展的观点解释写作活动,为现代写作学作了基本定位;他构建的以智能—技能为中心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成为现代写作学建设的标志性理论;他对写作规律的揭示既是对以往写作界探求的总结,更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揭示写作规律开拓了道路。林可夫对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所做的独树一帜的贡献为学术界所公认,研究林可夫的贡献,实际上就是研究现代写作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写作学研究和教学是取得一定的成就:学科的理论框架初步建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借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解释了一些写作现象;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深化,由原先的静态文章研究转向动态过程的研究,进而发展为动静结合、相辅构成、统一一体化的研究;特别是愈来愈重视对写作学的操作性问题的探讨;教学上,培养出大批的写作师资队伍,也为写作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学科的建设及写作教学,同样一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压力。诸如写作学学科体系不完备,对写作理论理解上存在着模糊性和差异,以及缺少一种可包容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写作理论,写作学的可操作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教学上,写作课易教难工,缺乏对真正有用的教学实验的推介。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类似的问题,则是写作学研究和具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下面就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及谈谈对写作操作一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基础写作学》二人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写作学》是刘锡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个以“写作学”作为书名,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构造起一个新的写作理论框架,作了有说服力的阐述,是一部守正出新的理论层次较高的现代写作学杰作。《基础写作学》突出地论述了写作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写作学的内涵和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具体阐发了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实际内容、操作要领和方式方法;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有条分缕析的微观研究,具有鲜明的汉语写作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使全书有了堪称为“学”的品位和规模,被誉为“当代写作学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