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武陵山区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作用之下,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这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影响到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并拉大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民族政策,控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为摆脱封闭和贫困,向城市特别是向东部城市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东部城市的多民族化日趋明显,城市民族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此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层面上,导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缺失以及对农业劳动态度的消极进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上,导致基层政治参与主体缺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力以及非正式权力组织功能弱化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开展;在文化层面上,带来民族语言使用空间萎缩、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体流失与断层、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问题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出现"娶妻难"问题、家庭稳定问题以及留守妇女与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与贫富分化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等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因此,要正确认识消极影响并采取措施予以消减。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府的民族语文政策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推动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人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作为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在不同时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例外)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语文政策体系本身发展尚待完善,这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并趋于和谐,更大程度上与历史及现今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民族政策又总是表现在多种社会领域中,无论是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以及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在中央的统筹规划下,均因其指向专一、深入落实而发挥着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学的角度,以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临沧地区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构成、文化构成、行职业构成、婚姻家庭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既是民族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少数民族教师政策的不懈追求.本研究通过对40份政策文件的分析发现,在1951-2021的七十年间,我国少数民族教师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关注外援、关注学校、关注内培、关注质量和关注规划五个阶段.政策演进凸显多重特点,政策导向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质量与规模"并举、执行主体从个别部门领导转变为多部门联动协同、补充方式从依靠内地支援转变为增强本土培养、政策焦点从关注教师本身转变为重视外部保障.面向未来,应全面规划少数民族教师政策内容,加强对教师权益的关注;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涵养;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帮扶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为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师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通辽市发展的现状看,伴随着该市工业化、现代化前进步伐,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和蒙古族人口较集中的地区,民族工作将面临诸多新的内容和问题,民族问题也具有不同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通辽的特殊市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市大局,影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十一五”该市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内蒙古虽然地广人稀,由于沙漠、戈壁等干旱、半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较低,加之区域经济不发达,人口增长导致的社会、环境压力仍很突出。本文对内蒙古的人口问题从人口总量与持续发展,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构成、人口地区分布等方面作了剖析,进而提出几点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这种快速的人口变动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和未来人口变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教育发展的挑战,以引起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者的必要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16.
康熙朝以后,由于内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等社会矛盾,内蒙古地区的流民呈现上升趋势。蒙古王公受利益驱动,把土地更多地租佃放垦,致使游牧地逐渐缩小,有碍蒙古生计。为遏止私垦的扩大,清廷加强了对封禁的管理力度,但流民潮与蒙地垦殖这两大社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它的直接后果则是促使当地的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路径:一是牧区产业政策的演变,二是牧区产权制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即由重视家畜第二性生产向重视草第一性生产转变,由注重经济目标向保护生态目标转变。在未来牧区政策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增加政策的稳定性、牧区群众对政策的参与性、牧区政策的民族文化个性及牧区政策与农村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从晚清时期开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人便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的主张,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僧俗封建主,还是知识分子,对藏传佛教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蒙古人通过对藏传佛教的限制与改革,改变了过去喇嘛只读藏文经卷,不识蒙文,不能阅读蒙文书籍的尴尬境地。同时,在黄教仍拥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通过政府的限制与改革等措施,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有效控制了喇嘛人数,加快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建势。城市化给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推进城市化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城市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适应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民族发展、处理好民族关系,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安定与和谐,也关系到城市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