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20,(7):648-651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皆在塑造与培育卓越的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认为: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主要包括"企业高度参与型""非营利组织主导型""体教结合型""高校主导-多元合作型";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已不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发展,而是依靠企业、政府、学校、非盈利组织等协同参与、多元合作,形成了1+1大于2、1+1+1多元组合式的协同互融新模式。建议: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加快社会力量补位,建立合作互促机制,推进政府角色转变,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正处于逐步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就对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与讨论我国自建国至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重构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培养模式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更多的由市场对资源起到基础性配置作用。论证总结出三种培养模式在市场的大背景下,与运动项目的市场前景、发展规律相适应,从理论上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丰富,由相对单一的国家目标派生出的政府行为向多元化迈进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丰富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体育产业发展孕育出巨大的体育市场下,去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的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体育比赛看成了某种商品,对商品加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随着时代前进人们思想的不断转变,在培养后备人才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地想去追求“以人为本”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对教育系统抱有很大的期望;并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少数家庭或个人开启了自我培养的模式;而针对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去探索某些有特点地区的发展之路或具有特点的发展模式,或许是丰富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个人等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磨合,不断地去追求探索构筑相对良好的运行机制,可能会是当前或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体育工作者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原则与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特点与不足,提出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全面满足”、“永久动力”、“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等原则。构建了“五结合”激励模式,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充分结合:一二三线队伍充分结合;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紧密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紧密结合。据此建立个人、群体和不同项目之间整体激励机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形式以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调查,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严重失调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战略上、竞技化等方面阐述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认为只有加深认识,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要切实地将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这项基本任务上来。  相似文献   

7.
纵观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金字塔式"、"塔楼式"、"迁移式"等几种。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塔楼式培养模式是很多项目的实际选择,迁移式培养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项目不同,可能采取的培养模式不同,或者相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地区可能采取不同的模式, 这是由体制、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客观现实情况。本文对以上三种不同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新时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对竞技体育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剖析:(1)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金字塔式培养模式是挖掘高水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并把它看作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战略措施。在众多奥运项目中,我国除乒乓球、体操、羽毛球等少数项目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他项目与世界水平差距相当大。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体育人才资源储备和开发不足,人才梯队基础建设薄弱,没有形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资源共享等社会力相关理论,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各高校乒乓球队伍的竞技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归纳高校乒乓球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主要有校校合作路径、校企合作路径、校政合作路径、校队合作路径和校协合作路径等,选择符合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途径,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运动训练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训练与德育、智育、心理教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动训练中,必须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刻苦训练、攀登运动技术高峰的内在思想动机并化为自觉行动;必须启发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智力运用,培养具有智力教育支持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不仅要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具有过硬的运动技能,更要培养其具有出色的心理能力;引入美育,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机能协调发展,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力量;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学会发展等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从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现阶段英国政府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为以英国运动理事会和英格兰运动理事会为主导,各单项协会、学校以及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学校化和社会化两种模式,呈金字塔形,逐级向上输送。在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中,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彩票基金以及社会赞助;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有《训练指导认证计划》(UKCC)职业教练员认证计划的保障;在培养精英运动员的过程中,与训练相平衡的文化教育以及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指导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末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三个失衡现象”,即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的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主体间的失衡。应建立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具体策略是:①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②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型;③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④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⑤加强教练员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沿循边缘革命的逻辑,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金字塔的塔基视角,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座谈交流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广泛寻纳中,择优遴选出三个典型成功案例,分别探讨和解析以企业为主体,与政府、学校合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非营利组织和"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层鲜活实例。最后,得出相关重要启示,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乃至体育治理变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竞技体育成就、职业竞技联盟、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竞技体育的法律保障等方面分析了西班牙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现有体制,并总结出西班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呈现出的4个特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严格的教练员培养和考核制度,通过规模化的竞赛提升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人才交流与本土人才培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以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现状、广东省在九运会上的人才交流情况、人才交流与本土人才培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合理进行、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改善:改变当前的单一培养模式,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培养;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对优秀体育教练的引入和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高校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布局,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传统项目为主,与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总体要求不符;获得奖牌运动员主要依靠专业队训练,绝大部分运动员大学生不能真正完成学业;运动员资格未按教育部要求注册,甲、乙组运动员无区别,挫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等。建议:合理运动项目布局;完善运动员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运动员资格审查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游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和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游泳竞技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