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与式课程实践下的微格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并发展的微格教学,是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一种可行方式之一.随着课程范式的转换,即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以诠释学为基础的接受式课程实践应运而生,微格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新的课程范式的要求,我们必须面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际教师教育范式转移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种话语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实际是教师教育范式的转移。新的教师教育范式在目标确定、组织管理和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征。与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范式不同,新的教师教育范式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两种哲学对知识与人性的不同看法是两种教师教育范式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了"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从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来看,课程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职业论与专业论的张力失范、研究范式的二元对立、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取向异化.要想解决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困境就必须进行范式的转换,表现为知识存在范式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课程研究方法范式从线性研究转向复杂研究,课程理念引领范式从冲突到融合.  相似文献   

6.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化要实现由适应型化走向创生型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制度课程难以保证未来教师的参与水平,难以培养自觉的教师,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因此,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开发范式的制度文本转换到课程理解范式的传记文本。教师教育存在体验课程是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以"回溯—前进—分析—综合"的方法揭示这些生命体验的意义从而培养自觉的教师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8.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积淀,西方课程领导理论于近20年间日趋成熟,涌现了创造性课程领导、革新型课程领导、分享式课程领导和批判型课程领导四大代表性理论体系。与1990年之前的研究相比较,西方课程领导研究的逻辑基础与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向:哲学基础由"现代"向"后现代"转换,课程基础由"开发范式"向"理解范式"递嬗,领导学基础从"古典理论"向"现代理论"延展,呈现出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库恩的范式理论建立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危机时期——革命时期——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从一个范式转向另一个范式,变得更为复杂和专业化,科学进步了,但科学并不必然越来越接近真理。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与现代语言学的变迁基本上是契合的,现代语言学的变迁线索,是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再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现在语言学已进入后现代语言学时代,进入一个没有"常态"的"新时期",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单一的语言学研究范式,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已发生了转向,即从结构转向解构,从一元转向多元,从静态转向动态。  相似文献   

10.
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种话语上的转向,反思、实践、对话、经验、建构、校本、合作……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流行用语,这种话语上的转向代表着教师教育的传统范式正在被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范式所取代。建构主义教师教育范式以导正教师信念、建构教师认同为目标;以实践社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强调教师教育管理中的赋权;以经验性课程为主,在教学上注重反思,倡导案例课程和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起,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出现了转向。从培训范式转向学习范式,昭示着培训假设的式微,学习假设的兴起。从建基于客观主义转向建基于主观主义哲学,昭示着教师继续教育哲学基础的转向。从纵向管理转为横向管理,突出了教师的有效学习。从教育义务转为教育权利,构筑了教师学习的有效机制。专业化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哲学基础、学习范式、管理机制、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得研究视角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外语教师的几个主要概念在后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被重构,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有助于广大外语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专业的本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驱动力角度可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划分为内驱型与外驱型。面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正在寻找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新座标和运演程序,迫切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换的基本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阐释: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转向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从主客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封闭“场域”转向生态干预。  相似文献   

14.
课程史学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美国教育学家波克维茨的社会认识论将历史化和问题化引入课程史研究,开辟出课程史学研究的新理路。社会认识论强调知识内嵌社会性并与权力融合共生,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关注理性系统。社会认识论将学校教育知识视为一种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当前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各种话语的历史形成过程,并剖析背后的权力运作。以社会认识论为基础,课程史学研究新理路涵盖了五个逻辑转向:从主权权力观转向生产性权力观的核心理念、从主体中心化转向主体去中心化的关键焦点、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场域的限定视角、从线性进步转向间断变革的历史时间观、从编年史转向当下历史的研究范式。新理路揭示了历史的织造特性,填补了传统批判教育研究的不足,审思了课程改革研究,界定了课程史研究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5.
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缺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简单移植普通教育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没有自身特色,也没有实质性的特殊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作支撑。必须通过转换研究范式、研究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特殊学校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等途径走出理论研究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从学习认知理论入手,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课程观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习得的实际以及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学习范式转换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学习范式转换的核心应该是从简单的知识行为走向自主行为,并提出了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课程与教师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的主导话语,但对二内在关联性的思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深入和广泛。本以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为背景展开的教师化重建的讨论,便是这样一种朝向的努力。自从库恩的“范式”理念被引入课程界,关于课程“范式”的冲突与变迁始终没有间歇。概念重建运动的领军人物派纳,以北美课程领域的变迁为视角,概括地提出了两种课程范式:课程开发范式与课程理解范式。总体上,派纳把1970年以前的课程研究称为“开发范式”,在此期间,课程研究的兴趣致力于普适性和技术化的模式开发与程序设计,尤以泰勒原理为极盛。所有理论与实践工作旨在“维护课程秩序并将之组织得井井有条”,追求操作的科学、量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正经历着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范式转换和重构.本研究聚焦高等院校课程的教学范式转换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首先,在系统梳理欧美高校课程教学方式的范式转换和改革潮流的基础上,利用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特征.其次,通过高校教师的访谈,探讨高校教师评估机制、教学资源的充足性、高校教师的学术成长经历和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特质在课程教学方式转换中影响作用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拓展的过程.从课程内容、时间逻辑、存在方式、价值取向四方面廓清课程概念拓展的脉络.从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知识概念的扩充、课程自身的复杂性、国外研究视界的引入等方面分析课程概念拓展的原因.课程概念拓展的价值,使教育重点由知识转向学生,使教学方式由实施转向创生,使学习过程由占有转向建构,使课程研究由单一转向繁荣.  相似文献   

20.
根据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结构,教师教育范式结构包含形而上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人工范式三个层面。教师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范式不只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范式,而且是一个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范式。教师教育共同体知识观的转变是教师教育范式转换的根本原因。以独白为特征的科学知识观导致了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只有在对话知识观基础上,教师教育的所有参与者通过平等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形成拥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研究方法的交往共同体,建立起交往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才能够克服工具理性教师教育范式所导致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