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和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康拉德在作品中对欧洲殖民者进行了无情批判,也对非洲人民表现出了同情;但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及作者本身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无政府主义     
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音译"安那其主义")代表了人类的某些乌托邦理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众多分支和流派,它的创立者是葛德文,其后发展出包括施蒂纳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蒲鲁东的无政府互助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集产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以及20世纪初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抨击了殖民暴行和殖民活动的虚伪性,表现了反殖民主义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它自己的语言霸权也正好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表明康拉德同样难以摆脱包围着他的帝国文化和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汪杨文 《文教资料》2008,(34):28-30
<吉姆老爷>是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与形式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一直吸引众多读者各抒己见.本文着重从结构、叙述和题材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陌生化现象,揭示了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与主题密切相关.正是这种陌生化的手法使康拉德的小说具有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乐丽萍 《文教资料》2009,(19):38-40
对于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女性主义批评家争议不断.本文作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主题分析的办法,探索了康拉德对于小说的女性角色及其小说的黑暗主题的阐释:女人正是导致男人沉沦的阴暗源头.在<黑暗的心>中,女人成了替罪的羔羊,而<黑暗的心>也因此成为了康拉德的厌女症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出生在波兰,成长在海上,他热爱波兰却又加入英国国籍,虽然加入了英国国籍,但对自己作为流放者的边缘地位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意识.<黑暗的心>被视为一个矛盾体:一方面颠覆帝国主义扩张的霸权主义,巧妙抨击殖民暴行,字里行间却体现了作者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却建构出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本文从帝国主义情结和反殖民主艾双重思想来分析<黑暗的心>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衡通过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赋作<归田赋>,表现了汉代隐逸文化至此而有的一个新境界,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隐逸",到此才真正放下对所谓"道"或"志"的承当,以及成为那种"不遇"情怀的释放之所的沉重一面,而第一次显示出了其完全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论者多据康氏小说中对黑暗、死亡等的描写而认为他是一个冷峻的、甚至悲观的作家 ,这诚然是有道理的 ;但他们往往无视乃至否定其作品中的幽默的、喜剧性的一面 ,这却至少是片面的。我们只要对康拉德作品中滑稽角色和死亡场景的描写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就可以看到康拉德作品中蕴含的幽默、喜剧性的一面 ,这一特征源于狂欢化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胡可清 《文教资料》2008,(31):19-20
现代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文明与缺憾>中阐释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英国作家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中心>中,以库尔兹这个文学形象揭示了人彻底背离现实原则沉溺快乐原则的严重后果,比弗氏的创见早二三十年,康拉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0.
文声芳  袁晓东 《考试周刊》2008,(16):173-174
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里塑造的南希这一人物形象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主要角色,但却是小说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她不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表现出或者好或者坏的某一面,而是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来的好的一面,某些时刻又表现出坏的一面.正因为这样,这个人物才更贴近于生活,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复杂才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将重点从她的人生所面临的重要选择来探讨她的选择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茹 《文教资料》2009,(26):18-19
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有机敏聪慧的正面人物、伪善攻奸的反面人物、痴情善感的女性,以及幽默风趣的小丑等,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他们性格的喜剧性一面,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性格的真实性,更显示出莎士比亚卓越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选>中的四言诗位置特殊,这既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昭明太子文学思想的传统性一面,又直接、间接地反映出四言诗与五言诗在齐梁时期被接受的情况.因之,考察<文选>中的此类诗,对研究<文选>本身与探讨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均具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刘勰、钟嵘相比,从<文选>中体现出来的昭明太子之诗学观似是中立的,但从其四言诗居前这一潜在的通例来看,太子的诗学观应稍近于刘,而略远于钟.  相似文献   

13.
杜明业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65-67,70
选取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之主人公吉姆身份的双重性为研究对象,从"白种人的流浪汉"圣人与魔鬼"和"主人和俘虏"三个方面揭示出吉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展现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徐定喜  李凌 《文教资料》2009,(32):18-19
约瑟夫&#183;康拉德的许多短篇小说描写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交往.这些非欧洲人被描绘成了“他者”的形象。然而,在短篇小说《艾米&#183;福斯特》和《罗曼亲王》里,两个本属于“他者”的人物却博得了康拉德的同情.这其实体现了康拉德作为“他者”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两个短篇小说来说明康拉德“他者”特性是如何通过这两个短篇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美学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方法.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一文中对托尔斯泰创作的评价就是遵循着这一原则.而列宁的独特之处在于分析了托尔斯豢创作中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历史反映,更重要的是这种双重性正是使托尔斯泰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生命力显现.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阐述的是他的无政府主义政治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制度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信仰危机,社会主义思潮的盛行,是他倾向社会主义的时代原因;继承欧洲无政府主义思想,吸纳中国庄子无为思想,是他无政府主义政治观形成的内因;艺术具有独立性、不应受道德约束的文艺理论,对于他无政府主义政治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钱玄同佚文<给黎锦明先生的信>表现了钱玄同鲜明的个性,激进的态度和对五四精神的可贵坚守,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和文化的一些独立的学术见解,对我们研究当年和思考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英国女作家琼·里斯的名作<茫茫藻海>系经典小说<简·爱>的续篇,小说中<简·爱>里那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赋以话语权讲述在她"疯颠"之前与罗切斯特在西印度群岛上的生活.作家努力呈现西印度群岛的另一面写作意图和对群岛上自然界和女性的一种再想象,充分显示作者创作中的生态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