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必要的。扩大消费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也是民生改善的一个主要方面。扩大消费的目标是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这就决定了消费的主体是中等收入群体。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扩大消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等收入群体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支撑者和贡献者,又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推动者,且该群体的扩大能够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他们逐步陷入了某种群体性焦虑,其中高等教育焦虑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等收入群体在高等教育需要方面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持续性和扩散性四大特点。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有利于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理性认识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焦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是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典型特征,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焦虑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要遵循“守住公平底线,坚持共同发展;关注群体需求,扩大优质资源;多种手段并举,开拓教育消费渠道;聚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分别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成员共同发展、保障中等收入家庭心理安全以及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等角度采取相关措施,以有效缓解中等收入群体高等教育焦虑,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中等收入阶层,但是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太小,我们必须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思想,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完善各种政策以及吸收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等途径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使其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使社会结构呈橄榄型。只有如此,才能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以育龄群体为分析对象,研究了家庭就业稳定性对不同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使用两层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等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高于低收入群体;家庭就业稳定性对不同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家人无业或不稳定就业对其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对中等收入家庭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由此表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释放生育潜力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政策实施层面,需要注意日趋不稳定的就业对中等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的新目标.全面发展经济,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发展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有效途径;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如何解决他们的困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从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着力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开通多样化的捐钱渠道,建立非盈利性基金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收入分配改革的着眼点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着内在的必然的理论关联。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意义、困境与对策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入挖掘二者的理论耦合性,在实践上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了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素质、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农村组织化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提升农民素质、化解体制弊端、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农村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探析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农民主体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困境.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重塑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自十六大以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主体思想已经提出,即人们熟知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其中前三者被简要地称为“提低,扩中,调高”。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提低”和“调高”都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手段,但“扩中”则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农民失地后的生活状况。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收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交和休闲等高级需要不敏感,工作环境不理想。因此,需要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提升他们的需要层次,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改变征地对失地农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深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处于徘徊状态,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见明显缩小,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探讨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产品与农村工业品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业部门的增长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进行了限制,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既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居民的补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农民被征地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在我国,土地仍然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收,就意味着农民生活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他们的养老、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问题随之产生.从我国国情和被征地农民的迫切要求出发,现阶段尽快为被征地农民构建"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壮有所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现阶段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丽 《成人教育》2019,39(5):59-62
行之有效地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是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助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地方高校在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明确服务面向农村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等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就承德地区农民增收面临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贫困人口增收难度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多项利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重大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是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在现阶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当今中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社会群体,增收致富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为何如此缓慢?农民负担为何如此之重?如何使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本文主要以这些问题为主线,通过对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的分析,初步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探寻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增收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新农村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但是我国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增收趋势也越来越不明显。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国际、国内及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工资偏低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上;要扩大农村消费,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民工工资收入低,导致农民购买力低下,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这对于启动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