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读】《追风筝的人》是关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1965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一问世便大获好评,先是进入全羡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  相似文献   

2.
《华章》2011,(5):58-58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作家简介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就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创下出版奇迹,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奖无数。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本文借助有效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比分析《追风筝的人》小说文本和电影字幕的文本,以求验证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否能为文体学研究提供新的发现,并探索电影改编中词汇、语法和衔接等这些文体特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当年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出版时,封底上印着一段话,记得出自外国某位评论家之口,指出这本书具有畅销小说的一应要素。这回我读了她的《孔雀的叫喊》,觉得这番话用在这里也很合适。读者要求于一部畅销小说的东西,这里也一应俱全,譬如凶杀、性、人的命运,等等。另外它还有个重大的政治背景,有个很吸引人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孔雀的叫喊》是一部可能畅销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这年头,书出版的速度远快于我们消化书的速度,但真正感动人心的书却少之又少。不过,此次推荐的《偷书贼》可谓异军突起,感人程度超过《追风筝的人》,建议你一定要买来看哦。  相似文献   

10.
当年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出版时,封底上印着一段话,记得出自外国某位评论家之口,指出这本书具有畅销小说的一应要素。这回我读了她的《孔雀的叫喊》,觉得这番话用在这里也很合适。读者要求于一部畅销小说的东西,这里也一应俱全,譬如凶杀、性、人的命运,等等。另外它还有个重大的政治背景,有个很吸引人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孔雀的叫喊》是一部可能畅销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不断受到读者的好评。除了感情真实的故事内容,艺术手法作为行文组织框架的手段,在促进小说情节的发展与深化小说的主题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重复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从重复的分类方式及表现形式上分析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如何巧妙运用该艺术手法来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与主题深化,从而为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花祭 《八小时以外》2010,(3):122-122
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在读《追风筝的人》之前,大约有两年的时间没有买过单行本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朋友推荐的,那是一本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600万人追捧的书。看完后我不得不记住这个名字:卡勒德·胡赛尼。一个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四年后,他从《追风筝的人》身边轻轻走过,捧出了这颗《灿烂千阳》。  相似文献   

13.
<正>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创作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即以最快的速度突袭至世界各地畅销小说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非同一般。小说讲述了一个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着色的故事,在那个遥远、备受战争折磨的国度,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全球发生冲突的焦点之地,也许你将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畅销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品,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心灵的自我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阐释学就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的的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前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也借此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它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了阿富汗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和人生困境。胡塞尼运用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刻画了阿米尔的人物形象与人生经历,表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途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追风筝的人》所构建的人物关系符合存在主义的思想,社会的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为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揭示主人公在荒诞的世界中面临的情感磨难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蒋婉莹 《林区教学》2014,(11):25-26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 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在其成长中所犯的错误,而又在救赎以后逐步成长的故事。基于此,从"儿时犯的错误、哈桑实施救赎、阿米尔的自我顿悟与救赎"这一思路出发,对阿米尔的成长之旅进行解读,以期揭示《追风筝的人》这部成长小说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