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教同一篇课文,会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同一篇课文,他们会选择哪些内容来教,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2014年10月14日,东北师大附中就举行了一次这样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小初高异学段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给与会者带来了视角的冲击和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是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不变的初心。成都高新区以“整合融通”的理念优化使用统编教材的方法,重构单元教学设计,界定五种基本课型,着眼核心素养构建“教学评”操作模式,力促师生成长,形成物化成果,启迪同仁,形成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落实的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3.
《登高》这首诗选自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四册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专题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具有探究特征的、明确专题的专题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论证中学《道德与法治》开展专题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探寻专题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原则以及评价标准,认识专题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影响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在今后实践进一步拓宽视野、加强研究,寻求学科教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概述"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现状,指出目前概念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实验-性质-原理"三元整合策略(以下简称"三元整合策略")为指导,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结合物质的性质实现电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构建.在基本概念三重表征教学中培育学生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平衡思想、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1].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带来了新契机,但其仍面临本质内涵不清和育人指向不明的现状,导致浅层式整合、形式化整合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综合课程在本质内涵上,体现出课程内外部要素相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同时兼具在课程活动上注重实践性以及在核心素养培育上强调生成性的特点。为实现培养“三有”新人的育人目标,中小学综合课程应当遵循融通式构建的基本逻辑,即通过创设情境化问题实现学科知识体系的融通,通过建立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家—校—社—自然”的融通,通过鼓励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课程活动实现多主体间的融通和协同育人。在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应当体现“开放—聚合—联动”的课程实施原则,构建起“以生为本、多元融合”的课程评价生态,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课程督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8.
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甫晚年以《登高》为代表的登览诗中,常常将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由深沉的社会历史感、宏大的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中。它是杜甫独特的时空感受,也是杜甫的创新之处。构成杜诗境界的博大宏深。  相似文献   

9.
10.
陈文 《学语文》2020,(6):82-83
诗歌之美,在于韵律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字句之美,在于情感之美。在线上教学中,大胆尝试回归文本,体会杜甫《登高》中"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感知已在衰败的大唐及杜甫凋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丽君 《考试周刊》2012,(20):130-130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  相似文献   

13.
诗歌《登高》的评价意义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意义体现语篇的人际功能,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能否表达出原文的评价意义,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价值取向有关。杜甫诗歌《登高》的四种英译文在评价意义的表达上不尽相同。译文中的差异更多起源于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经验的认知不尽相同。诗歌语篇的翻译要转换成评价意义,在文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直译是达到等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1月8日,"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龚玉玲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暨京津高中历史研讨交流活动"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举行,在研讨交流活动中笔者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孙玲玲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讲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展开分析,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18.
杜甫这首诗被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明说,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点明了“哀”还不够,  相似文献   

19.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