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重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专递课堂”,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提供远程教学,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开展专递课堂,能发挥5G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共建,搭建学生多元、综合发展的学习环境。为有序推进“5G+专递课堂”落实,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从搭建智慧云平台、整合区域特色资源、推进数字化学习、实施“双师”课堂四方面着手创新教学,搭建现代化智慧育人生态,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师课堂”建设的教学研评管一体化区域建设案例是北京市房山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山区“双师课堂”项目组通过实践探索,发掘“双师课堂”中的实施难点,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初步建设具有房山区特色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乡村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背景下,虽然“双师课堂”的独特价值日益引起教育教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运用,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结合当前线上教学显露出的发展动态,针对“双师课堂”的内涵、挑战与机遇、优化策略,及对“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展望展开探索,为研究“双师课堂”的学者和未来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的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已成为重要课题。从缘起、主题与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发现,当前国内外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活动,主要聚焦于“AI教师的选用与开发”“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和“双师课堂课程开发的学习效应”三大主题。文章创新性地采纳超学科哲学范式,采取整体主义行动研究方法论,采用融通性混合方法,结合逻辑分析、技术建模、行动研究、量化方法和质性深描技术等,系统地探索与建构AI教师的选用模型、AI教师开发的关键技术、双师课堂深度学习模型、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整体模式、AI整合性课目学习知识研究方式、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效应以及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内在机理,以期为双师课堂课程的适切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双师课堂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当前双师课堂中却出现了乡村教师消极应对、排斥参与等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单师”课堂的视角进行审视,忽视了双师课堂中“双师”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也忽视了因其教学样态的特殊性而应构建新理论的研究需求。扎根理论能够根植于真实的教育现象,从中生成贴合研究情境的本土化理论,有助于深入探索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对35名乡村教师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受到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政策规制和条件支持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环境因素,城乡教师权责划分和教学教研活动设计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活动因素,努力期望、个人绩效期望和感知学生学业成效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心理因素,且部分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可通过国家政策助推和绩效导向驱动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以条件支持托举和动态需求匹配减轻乡村教师“负担感”,以权责制度重塑和教学教研活动共建改善乡村教师“参与感”,促进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学徒制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双师课堂”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双师课堂”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师群体有机会组成共同体,在真实课堂教学情境之中进行教学实践知识的示范、观摩、协同工作以及反思,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发展。本文还从创新优质师资的供给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嵌入智能化认知工具等方面对“双师课堂”未来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三个课堂”快速推广的背景下,作为“三个课堂”进一步融合发展结果的双师课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当前双师课堂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从教学关系的视域出发,认为双师课堂教师角色分裂,使原有一维教学关系走向二维,进而造成以下三个问题:主体划分不清,使课内知识流动逐渐趋于低效;情感纽带断裂,使师生课堂情感交互陷入混乱;共进机制缺失,使辅师专业发展流于形式。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双师课堂优化策略,即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有效整合双师教学职能;厘清课堂教学关系结构,促进知识流动走向高效;拓展辅师现有角色职能,填补课堂情感交互空白;升级双师课堂硬件环境,拓宽课堂情感交互通道;创造条件发挥同侪效应,构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学点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且薄弱的组成部分。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师资力量等影响,教学点发展先天处于弱势地位,发展很不充分、不均衡。文章通过分析信息化2.0时代教学点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矛盾及问题,从信息化领导力、教师“双师课堂”教学能力等入手,提出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运用“互联网+”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双师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在构建信息化课堂,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师生广泛好评。结合技工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性学习意愿强烈的特点,实行多维度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结合实践经验,本文就构建信息化课堂,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如下探究,希望能够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双师课堂、深度学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文章以“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例,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初中物理双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3D显示技术、5G远程全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在物理知识的广度、深度的拓展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对创新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师课堂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高效发展的有益探索。选取双师课堂长期试点校云南迪庆D中学为个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深度剖析双师课堂助推民族地区线下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研究发现,双师课堂“四个同时”的协作教学模式重塑了线下教师的专业理念,不断深化其专业知识,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自然地构筑了一条“间接经验积累—内容反思重构—课堂实践创新”的专业能力成长路径。然而,因教学主导权移位所造成的师生关系淡漠、个人成就感低等问题不利于培育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情意,进而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双师课堂的实施应从培训新手教师、找准角色定位、优化考核机制着手,组建民族地区专业教师队伍、释放两端教师合作教学效力并不断强化线下教师积极情感体验,以最大效度发挥双师课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互动视频直播技术的双师课堂,在原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壁垒,吸收先期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常态化应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师生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本文从双师课堂新生态理念和基本架构、双师课堂环境建设、创新实践应用模式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教学新生态,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期和质量提升关键期,密云区研究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农村地区智慧校园,实践“双师课堂”环境下教与学新模式,激发山区学校教育活力,培育教师发展新动能,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本质体现。在新时代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既是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查询,随机遴选浙江省5所高职院校三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数据,由点到面初步剖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培养的现状;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析“双师”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架构适合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鹏 《高教论坛》2022,(8):25-29
在当前法律硕士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教学理论错位、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越位、教师授课能力缺位即“三位”问题。通过对双师同堂的理论解构可以发现,双师同堂应用于法律硕士课程教学之中能有效纠位、守位和补位。通过SWOT分析法进一步证明,双师同堂在法律硕士课程中的应用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双师同堂在法律硕士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牢牢把握校外教师遴选、学生的有效组织、双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课堂信息反馈等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教”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改革的因素。以融合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尝试以课程资源融合、教学形式融合、学习内容融合、评价方式融合、互动方式融合为标志的“五融合”教学模式,对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装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团队合作、双师课堂、理念更新三个方面来破解教师问题;学科结合、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单一的教材制约;融入信息化、采用CDIO教学策略、多种任务融合,打造沉浸式课堂,破解教法限制,推动“三教”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教师和虚拟数字人教师协同授课的“双师课堂”视角,赋予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新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给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难题。本研究在梳理人工智能课程、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内涵的基础上,依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知识建构理论,引入虚拟数字人教师,构建了基于“双师课堂”的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真实项目活动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建构、“双师课堂”协同教学、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等。同时,应用该模式在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中组织教学并形成系列教学案例,以期为研究者和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为远端智师和近端人师协同共教的双师课堂提供了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具有双师互动,多主体参与;三向互通,多结构整合;多方支持,多资源互融的特征。然而,小学双师课堂仍然存在教育场域中双师地位理解偏颇、智能时代下师生情感纽带断裂和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地位失落等困境。基于此,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需厘清定位,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师生交互,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平等对话,打造生本双师新课堂。  相似文献   

19.
集团化办学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理念、管理、师资、设备的共享、共建,随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探究更多的具体实施策略与突破方法。本文论述教育集团实施“双师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借助双师教学的案例分析,探究“双主”合作型、“主辅”协作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双师”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多种表现形态。“双师”文化建设重点是完善政府的“双师”型构文化,为“双师”文化的生成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健全职业院校“双师”管理文化,为“双师”文化的发展提供现实沃土;强化教师的文化认同,为“双师”文化提供动力支撑;弘扬“双师”群体的实践文化,使“双师”文化进发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