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超 《辽宁教育》2023,(24):12-14
乡村学校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乡村教育在地化,实施基于乡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通过课程实施、学科整合、活动设计等路径,加强学生、学校与乡土的密切联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面临教师和学生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难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转型。在地化与生活化是乡村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可能路向。基于这一理念,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充分利用“平凉金果”的区位优势,开发与实施具有乡土特色的“苹果谷”校本课程,建设“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面向未来,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要以“相信孩子”为根本,以满足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为指南,以“联盟”协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3.
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办好乡村学校,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任务,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本期治教栏目中,我们希望通过大寨小学的在地化教育实践和冗洪小学的校本自培实践,深入发掘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探讨乡村学校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阐释,不仅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而且深入挖掘了乡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发现乡村职业教育中“在地化”带来了一个个体亲切经验的和融入地方文化特质的乡村职业学校的文化空间。通过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使其成为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的“价值意义场”。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乡村优质教师短缺危机、乡村学生学业质量危机以及城乡社会文化断裂危机,国外面向乡村的职前教师培养出现了以在地化教育理念为支点的模式变革。乡村教师教育的在地化转型秉持催生乡村教师地方性意识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实地体认的方式培育适合乡村社区、学校及学生需要的在地化教育实践者。为此,国外开发了面向乡村教师培养全流程的教师教育项目体系,构筑了政府和公益组织资助支持下的大学、乡村社区及乡村学校等多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并创设了囊括地方性知识、在地化教学能力及实地教学经验等内容要素和具备多样化组织形式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地化教育是针对乡村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教育危机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手段,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的精神文化断层、空间环境被挤压、教育价值严重偏向城市,致使乡村教育成为乡村的“他者”,对乡村教育实施在地化产生阻力与障碍。为有效地实施在地化教育手段,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应彰显乡村的文化价值,促使乡村教育从“他者”回归“本我”;把握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尺度,促使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教育赋能。  相似文献   

9.
曹勇 《辽宁教育》2023,(24):5-8
“乡村兴则国家兴”。在地化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地方,发展地方”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我们如何开展乡村教育指引了方向。因此,学校应依托在地化资源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了充分实现劳动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呼唤,明确劳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应然价值。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依靠乡村独特的劳动场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发乡村劳动课程资源、拓展乡村劳动平台资源、挖掘乡村人力资源、融合校内外劳动资源,培养学生劳动意愿,进行劳动价值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12.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要力量。当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主要依托城区学校名师工作室,以主体驱动和内容驱动为途径培养乡村骨干教师。这种方式培养的骨干教师回到乡村学校后,难以扎根乡土持续自主地生长,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助力有限。在乡村振兴现实背景下,应通过鼓励优秀师范生返乡执教、邀请退休名师定期驻点指导、鼓励乡村学校挖掘特色乡土资源等路径,实现乡村骨干教师的“在地化”培养,为乡村教育振兴赋予内驱力,以教育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在地化”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范式。该范式作用乡村教育发展的出场语境来源于乡村教育数字转型的时代境遇与乡村教育生态重构的迫切诉求。为此,需要明确“数字化+在地化”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运行机理,即:理念整合,平衡现代与传统的激烈冲突;思维转换,构筑脱域与有根的双向耦合;价值逻辑,勾连知识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字化+在地化”赋能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创新,即:强调一体两翼,确保数字化理念服务乡村教育的在地改革;诉诸课程体系,构建数字化机制实现乡村教育的在地认同;依托本土要素,使用数字化工具探索乡村教育的在地评价。  相似文献   

14.
邬志辉  张培 《教育研究》2020,41(11):126-134
在教育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日益脱离农村儿童经验、本地自然生态和社区文化实际,切断了学校课堂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教育是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农村学校校长的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培育"地球中心"领导力、打造全球社会有根人的时代价值。农村学校校长践行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应遵循形塑自身在地化教育哲学信念、提升教职员工和社区成员在地化教育理念认同、创新农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育路径方法、实现农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情感态度认同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观念转变难、课程建设困难和安全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解决这些问题,可从加强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构建教育资源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在地化创客教育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教育需要和本土文化的行动智慧,对于实现农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看,师资力量薄弱、空间融合不足、课程文化缺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借鉴在地教育理念,深刻剖析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内涵,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行性,据此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以期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教师,只有教师的在地化知识越丰富、面向乡村学生的教学技巧越醇熟,乡村学校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更有成效。但现实中,我国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专业发展目标追求职业晋升、偏离“为农”取向;在地化专业知识融入不够;乡村属性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情意涵养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向城集聚导致乡村教师逆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缺少“乡土元素”、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执行偏差、乡村学校与社区隔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在地化空间。因此,研究建议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重塑在地化专业发展目标;建构基于伙伴协作的在地化专业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教师发展政策;促进乡村学校-社区协同共生、优化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乡村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增强乡村学生乡村建设的能力。然而,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将劳动教育误读为劳动活动、技术教育和规训手段等,对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构成阻碍。为推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需要从提升乡村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加快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健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制度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是我国劳动教育再出发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学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在实践路径的建设和拓展。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校内外职业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