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塾师业外活动收入及其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塾师的业外收入主要由耕田、从医卖药、卖文、卖字、卖画和相卜说媒等获得的收入构成。卖文、卖画和卖字是塾师获取业外收入最为常见的方式。明清时期塾师从事业外活动的原因有为家计所迫,有对财富的追求,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和难以逃避的应酬等。这些业外活动一方面改善了他们窘迫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影响到了教育质量,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有些业外活动达到了教化乡里的效果,但还有一些被当时的社会所鄙弃,严重地影响了塾师教书育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时期,塾师与东家的关系是多重而复杂的,除了雇佣关系外,还夹杂着师徒、姻亲、同族、朋友、官民等关系。塾师与主人通过饮酒作乐而增加情谊,通过相互的经济帮助而加深情感。塾师在帮主人解决文字工作,出谋划策,协助主人办理家庭内外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地融入主家,使自己的宾客角色逐渐削弱,最终使宾主之间和谐融洽,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3.
申国昌 《教育研究》2012,(6):123-128
明清塾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他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艰难生活境遇中承载着为无数城乡幼童发蒙、为乡民义务服务以及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明清塾师既是一个处于文化教育领域底层而发挥着巨大文化教育作用的阶层,也是一个生活落魄、穷困潦倒的群体。塾师的入职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业余活动呈现了明清私学教育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令传统教育场域下的塾师群体被裹挟进教育近代化的潮流中。塾师林骏身处开风气之先的温州地区,清末新政之初投入到新式学堂中,但又因种种原因在情感上游离于学堂之外,最终回归私塾。这种由趋新到保守的表现与其个体内部的矛盾性相关,也和主体预期与社会现实的落差感密切相连,更和文化失调紧密联系。作为典型的地方塾师,林骏教职转换的经历是大变革时代下传统士人思想和行为上徘徊的缩影,折射出个体在中西碰撞下的焦虑心态,是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传统学塾对塾师任职资格的要求,社会舆论对塾师的评价,集中在品行、学识、尽心和善教四个方面。为了保证“师范”的品质,人们往往选择老成和自己熟识的人充任塾师。在判定塾师的学识时,他在科举考试上获得了怎样的功名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启蒙教育事关重大,塾师不仅要尽心职事,克尽职守,而且要掌握训读之方,善教会教。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商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中国社会最终却没有独立的走上资本主发展的道路。本文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方面分析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日根 《考试研究》2008,(1):98-111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失意者中的许多人转变为私塾中的教师,塾师成为当时社会一个庞大的阶层,尽管这些人的经济地位相差很大,但却在总体上、客观上促进了全社会教育的普及。此外,许多落第者走进三教九流之中。科举制度由此突破了选官的局限,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秀萍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42-43,45
明清两代是河北宗族势力发展较为充分的时期,抛开其不确定因素,河北宗族在明清获得较成熟发展还有其确切原因:(一)比较优越的移民基因;(二)有选择的婚姻;(三)良好的家族氛围,这也是明清河北宗族兴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明清两朝时事小说兴起的原因,指出时事小说虽然艺术性不高,但作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兴起并随着不同历史条件发展、消亡的小说类型,它与当时变幻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环境密切相关,体现出文人士大夫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文学传统、社会时局、思想空间和传播载体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时事小说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太原盆地内水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河源水量减小,含沙量增大和河流频繁迁徙改道以及湖泊温度等。究其因,既有气候因素、地形状况、地质灾害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又有人类活动加剧对太原盆地内水环境产生重大破坏等人为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瘴气在广西消减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瘴气由气候和环境的恶劣而产生,而最终又随着气候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善而逐渐地消减、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瘴气对明清时期的广西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伴随着自身的消减而渐趋弱化,而瘴气这种消减的趋势是与明清时期广西的移民入迁和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气候变化以及防治技术的提高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两广地区经济繁荣,物质丰富,市镇崛起,迎神祭祖繁多,乡饮宴会成风,酿酒业发展迅速。依据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酿酒技术,两广老百姓酿制了本地特色之酒,并造就了不少名酒。酿酒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百姓饮酒之潮,进一步促进了乡饮之风,从而形成了有两广地方特色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晋商影视作品的升温,对晋商的崛起尤其是明清时期晋商"海内最富"的兴盛缘由的研究又重新得到了学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回顾历史,从地理位置、政策导向、历史契机、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晋商兴盛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重新审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在朱子理学的深刻影响之下,孝悌文化在徽州宗族社会中的教化作用日渐突出。徽州人通过修撰方志、编修家谱等方式记录各个宗族的孝悌行为,使孝悌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徽州孝悌文化的盛行取决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风气,并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伦法理,有利于徽州宗族社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其社会思想及西方思想的侵入,使其相关的社会事物受到极大的制约和改变,我国古代足球就灭绝于此时期。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保护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初到明中叶的曲论多局限于曲词的品评 ,强调戏曲的抒情特质 ,曲论中许多审美概念 ,如“神意趣境”等随之从诗论中移植过来 ,初步出现境界论意识。明末万历、崇祯年间及清初 ,吕天成、祁彪佳等曲论家摆脱前期囿于诗歌意境的樊篱 ,把戏曲境界与戏曲所特有的规律结合起来 ,认为戏曲境界是戏曲典型形象情感世界的呈现 ,是在描述中渗透作家思想情感、构成意味隽永的故事情节。他们进而对戏曲境界不同风格型态、构成诸要素进行深入探讨 ,这标志着戏曲境界论进入成熟时期。李渔从演出的间离效果角度 ,审美把握戏曲境界独特的艺术特质 ;王国维曲论中的意境除言情写景之外 ,也约略兼顾了述事 :但二者都未能将它进行全面总结与光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自身孕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时期市场经济发育极不完善,官府对商业采取自由放任,无《商法》可保护商人正当利益条件下,山陕商人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厘定各项制度,并以契约的形式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表现了很高的经营智慧和经营艺术,成为山陕商人五百年经营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总结这些经验,对保证市场经济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可提供操作性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