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IT项目课程开发应遵循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向"教"与"学"的原则,并以IT项目工作过程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开展IT职位信息调研,建立IT职业能力素质模型,主要包括职业素养、通用知识技能、专项知识技能三个维度.按照项目课程设计原则和步骤,对<职业格式文档处理技术>课程项目进行设计,选择文档规范化、文档自动化、文档安全化三个项目并细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定位和职教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分析“岗课赛证融合,政创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及岗位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工作岗位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程,通过构建“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助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通过“政创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具有高质量综合素养的师范生,是师范教育的目标。综合素养,包括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高尚的德行。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师范生教育,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存在课程思政元素凝炼单一、融入过程不自然、融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提出地理师范生课程思政融入的“三位一体”模式,以优化知识传承、技能提升和德行引领。  相似文献   

4.
李梦卿  邢晓 《教育科学》2020,36(2):82-89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在时代发展中深刻把握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要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要展现时代担当,聚焦高水平建设。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在已经具备的开放性日益加强、融合性逐步深化和组织性日渐增强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群)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注重能力提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研究》2005,(2):107-107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华育国际教育集团日前合作推出新一代中国IT教育培训模式,向全社会推广“以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方、集成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训方案,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应用技术水平,为企业和社会培训高水平的IT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6.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面对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所遇到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难题,高职院校要紧抓改革发展机遇,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反馈,发挥劳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叶丽珠 《福建教育》2023,(39):34-38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可从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出发,探索构建“1+1+N”校企联盟,打造“3-3-3”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福建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实践对象,验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模型。结果表明,以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和岗位个性课程为基础的“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校企在目标、过程和文化上的“三对接”,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能级证书等“三证书”融通晋级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能力持续提升,为中职毕业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拓宽渠道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筝  王世达 《现代教育》2023,(10):12-15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运用在线协作文档能够改变传统工作思路与模式,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本文在阐述在线协作文档优势的基础上,以居家办公、线上教学期间,从运用在线协作文档提升区域教研管理团队协作效率,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支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三个角度,探讨在线协作文档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后续思考。  相似文献   

9.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学校在保证将疫情阻挡在校门外的同时,还应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系统各个层面,提升我国学生群体健康素养水平。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利用好《体育与健康》课作为载体课程,实现健康与体育从理念、情感、形式、内容等多维有机融合。从强化体育服务于健康的理念,教学目标锚定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育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注重健康与体育知识、技能的糅合贯通,课程设计基于能力的培养,学业质量评价体现习得、活用、探究的过程和结局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10.
以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为例,将科研课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融入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生物化学研究技术和生物化学实践技能等教学过程中,发挥本课程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等作用的综合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体验”在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验式教育以学习为主体,旨在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全方位的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为主阵地,通过深入学习“小脚丫”校本体验文化,在此基础上,实践并探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摸索形成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成才是各类教育最高的追求目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岗位需求、拥有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是成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的成才教育在注重专业、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潜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专业课程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开设综合素质课程提升社会、企业、个人需要的高品质素养,以确保高职学生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四层中的第三圈层指的是“学科素养”,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技术、新科技传播的最佳渠道,承担着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责任。高职教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教学技能、信息素养等水平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为国家教育事业提供师资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高职院校应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建设,近八成企业在招聘时要求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择业观和人生观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开展素质拓展,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校企合作空间,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就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IT类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针对高职院校IT类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测试数据,分析就业能力纵纬度因素与横纬度因素,构建IT类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从而廓清了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给出了将IT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方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小学教育实际,提出从“小学教师基本教育技术素养”、“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技能”和“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技能”三个方面培养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观点,并以此构建出了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成为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发展和培养乡村教师的智能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教师的智能素养包括AI教育意识、AI教育知识、AI教学能力与AI教育规范4个维度,其相较于原来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两者既能建立起彼此“桥接”的框架,也能实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超越,如扩大“意识”的对象与目标,扩展“知识”的结构与范围,提高“能力”的水平、范围及核心要求,提升“规范”的品质与层次要求,以及增益智能素养的知能情感。依据该“桥接”框架,乡村教师智能素养发展大致需要经历智能知识与技能形成、智能技术运用、规范与意识、智能素养形成4个阶段。为了保障乡村教师智能素养培养的落实,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智能教育配套政策以鼓励和引领乡村教师积极开展智能教学实践,也需要学校提供共性标配和特色选配的基础条件以及针对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实践指南等实践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的“素养”包含了多种知识技能、情感价值、 思维观念等内容,而“核心素养”即为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中 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思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核心素养既能够深入地体现课程理念和数学价值,同时也可 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确保学生能够在 不同的阶段具备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本文则以核心素养的 培养为主题,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具体 的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