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取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各地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皆从低水平耦合阶段上升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上海市和安徽省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始终处于交替领先位置,江苏省耦合协调水平前七年相对较低、之后差距逐渐缩小,浙江省耦合协调水平10年间提升最大;从准则层来看,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分别为电信业务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研究开发项目数等,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分别为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城乡医疗差异比等。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皖苏两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省,总体处于低度失调水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皖苏两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较高,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两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熵值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采用协调度模型对该城市群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和环境协调度为良好协调型,而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度为濒临失调类经济损益型。该城市群经济和环境较为协调,但协调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呼包鄂榆城市群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立法力度、加强政府的治理力度和区域政府之间的通力合作等措施提高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综合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 GIS制图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城镇化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人口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现出明显区际间不均衡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②经济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明显区际间非均衡发展态势,形成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的"单核面状"分布格局.③土地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人口城镇化发展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单极核心"分布格局.④耦合协调度方面,整体协调水平属于中等协调型,高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聚于滇中及周边地区,呈"趋同俱乐部"现象,低耦合协调型市州分布于昆明北部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借鉴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已由2005年的0.13增加到2014年的0.7365,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也从2005年的0.0441增长到2014年的0.8898。(2)张家界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严重失调状态向初级协调状态的转变。但总体来看,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这说明两者间的耦合互动关系不够完善,需合理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挥出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才能促进两者进行有效地协调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20年人口、产业与土地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度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黔中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土地城镇化率增幅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产业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集聚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虽然城镇化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以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协调度变化呈现“微升—大幅提升”的演变特征,中部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西北部协调度上升较为缓慢;城镇化协调水平空间分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但县域间差距趋于收敛;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迁入率对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程度发达,考察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2004—2008年动态时间序列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  相似文献   

9.
川南城市群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进程缓慢,低于全省及全国水平,而且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两化"互动协调性较差,较全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系统研究"两化"互动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规划引领"两化"的互动发展,同时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该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互动关系,总结了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基本发展概况,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株潭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集群发展、产城融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及园区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园区转型升级的建议,以期为其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都市圈为核心的湾区城市群通过辐射效应、集聚效应等对新型城镇化构建有着较大的塑造作用.基于分工对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及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典型事实,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功能分工的作用机理,进而剖析了基于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效应,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基准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的经济韧性,并且对城市经济抵抗与恢复力的提升效果最明显。(2)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显著。(3)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创新创业和改善社会保障两条路径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4)空间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邻近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由上可见,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有关方面应当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保障体系联动发展,加快都市圈人才引进,以及加强非都市圈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两化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法及参照值法对甘肃省"两化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区域差距演化与区域差异类型进行了总结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耦合度体现在不同水平上的区域差异性,耦合协调程度集中在调和协调和勉强调和协调两种类型上;"两化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区域内部差距呈现出波动减小的趋势;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中嘉峪关市除耦合协调度之外的其他指标均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其余地级市的各个指标均在平均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4.
李强  魏巍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1):74-77
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对城市群竞争的研究,而对城市群合作的研究则较少涉及.鉴于此,引入了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提出应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开展经济合作,为城市群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文献梳理农业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研究基础上,采用响应强度系数法、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9-2018年梅州市农业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响应强度、影响机制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梅州市农业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的驱动力;(2)梅州市农业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农业...  相似文献   

16.
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的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抓手。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2008—2018年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测算及其收敛性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发现,该区域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但耦合协调度整体仍较低,且围绕省域核心城市呈现增长极效应。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存在波动并形成“小圈层”,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城市间不存在“追赶”效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旅融合的影响作用要强于文化产业。因此,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注重构建联合推进机制,促进区域特色互补,发挥增长极作用,提升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是激发乡村内生性力量的关键举措。基于西北地区五省(自治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趋势分析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两系统协调演进关系定量测定。研究结果发现: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递增趋势且具有“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空间布局特征;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协调互促作用愈加显著,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区域间协调发展建议:改革教育模式,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创新氛围,吸引人才回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乡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化评分法对绵阳市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绵阳市县域整体的“两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城市核心区涪城区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较大;在工业化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新型工业化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内部的梯度变化不尽合理。最后,依据各县域“两化”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5,(4):31-36
以就业、人口和人民生活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作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结合2000年至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的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正在逐步上升,但是经济城镇化仍然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对安徽省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导致了经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以及这种不协调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速换档的叠加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文章先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发展内涵进行阐述,继而论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省情、农情,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