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初 ,琉球始与中国建交。当时 ,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在该国已然有所传播。此后 ,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 ,曾先后至少 16次派人到中国留学 ,并在国内兴办教育 ,推广汉语汉字 ,以改变文化的落后面貌。入清 ,琉球一如既往 ,重视汉语汉字的学习 ,除继续大力兴办各类学校外 ,也像明代一样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琉球留学生除官生以外 ,还有勤学人。这些留学生成了维系中琉友好关系和在琉球继续传播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述妈祖文化传入琉球的背景,在中琉册封、朝贡关系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成为琉球重要的官方信仰。分析琉球妈祖宫庙的沿革,探析妈祖文化传入琉球后产生的文化变异,琉球妈祖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妈祖文化不尽相同而又颇具特色的姿态。妈祖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内涵,体现了妈祖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这对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建构妈祖文化传播的文化对话策略和文化输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出兵琉球之军众法度条款》是1608年9月6日岛津家久在出兵琉球前所制定的,1609年2月26日由岛津义久和岛津义弘、岛津家久共同签署的法规性文件。该法度条款对即将出兵琉球的萨摩岛津军的军规进行了严格规定,对岛津军的军备动员情况也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通过对该条款颁布的背景、内容以及实施的情况的分析,将萨摩藩同琉球国在同时期的军规、军备进行对比,希望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遣使至琉球及琉球中山王察度于同年派其弟奉表入贡中国,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止,凡五百余年,中国与琉球有着极为密切的交往。中国文化对琉球社会很有影  相似文献   

6.
琉球是古代东亚的岛国,明代时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成为友好邻邦。政治上,琉球三国中山、山南、山北多次遣使明廷,明朝对琉球进行赏赐、册封;两国在抗倭斗争中相互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明代皇帝多次赐《大统历》,中国儒生侨居琉球传播先进文化,琉球派遣王从子、寨官子、陪臣子、官生、女官生等入明朝国学学习。  相似文献   

7.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嘉庆五年出使琉球的赵文楷是清朝历任册封使中对下属约束最严格、自身最清廉的一位。他限制封舟贸易的货物数量和种类 ;减少册封使团庞大的日常生活开销 ;免去琉球国王为册封使所设的 7次国宴 ,并拒收国王赠送的礼金。这既切实减轻了琉球的经济负担 ,又融洽了中琉关系。赵文楷等人还就书法、语言文字、诗歌等与琉球人士进行广泛、密切的交流 ,促进了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由于在海途遭遇风暴和海盗的双重打击 ,赵文楷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回国 7年后 ,就猝死于任上 ,时年 4 8岁  相似文献   

9.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它既是冲绳文学的奇葩,又离不开中国古代诗艺的哺育滋养。它是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文学交流的结晶。 日本琉球群岛,古为琉球国,亦称中山国。明、清两代,中琉交往密切。1372年(中山王察度23年,明洪武5年),明太祖派杨载与琉球建立宗主国册封与附属国进贡的外交关系(这“封贡关系”一直维持到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国成为日本的冲绳县为止),从此琉球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册封使团的带动,琉球官员文士吟作汉诗,盛极一时。1392年(察度43年,洪武25年),明太祖令闽36姓200余人移居琉球(后又多次移居),专助教化,也传播汉诗。同年起,至1879年(琉球尚泰32年)琉球被明治政府“处分”止,琉球陆续派遣“官生”(留学生)、“勤学”(自费生)来华学习,更重视习作汉诗,于是汉诗之花绽蕾吐艳,蔚为奇观。本文试就琉球汉诗的作家作品概貌、内容与形式、中国诗歌移植的特点和汉诗兴盛的原因,作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10.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初年。在长达500年的“册封制度”下,“礼乐范式”是两国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重要桥梁。在“通琉球”中,福建作为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闽人三十六姓”成为中琉礼乐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琉球宫廷的御座乐、路次乐等音乐也深受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主要用于各种仪式、宴会、军队仪仗中。透过琉球御座乐、路次乐的研究依然能够触摸到中国明清宫廷雅乐、宴乐等仪式音乐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孔(孟颜曾)氏、毛泽东以及蒋介石等中国文化与政治名人的家谱字辈的介绍,分析了我国家谱和姓名文化的特定意涵.  相似文献   

12.
自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与琉球建立正式邦交关系起,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今为日本冲绳县)为日本吞并止,在长达500余年间,中国儒家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传入琉球.在推动儒学在琉球的传播过程中,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无疑是起了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作用.他毕生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儒家文化,对琉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琉球王国有500年友好的宗藩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琉球王国已融入中华儒教文化圈,对中国龙文化十分尊崇、认同并谨守。但龙文化的子系统龙舟文化,却在琉球的传播中发生较大变异。龙文化因礼制规范不能随意变动,赛龙舟因其民俗属性,同时满足深层文化结构层面的相吸和相补,进而与异域文化融合。琉球的御岳信仰、祭政体制和稻作文化,成为融合和同化的主要力量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长达四百余年的福州与琉球的关系史中,闽都文化通过册封琉球使团、来华琉球进贡使团、闽人三十六姓以及来华琉球留学生等途径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国内广泛传播,对琉球社会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手工工艺、园林建筑、教育医学、民俗信仰、生产科技、饮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促进琉球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5,(4):57-63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家谱文献,构成了我国独具风格的谱牒文化体系。《龙氏迪光录》是龙氏族人自发组织修撰、版本独特、留传后世的文史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赐给琉球以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移民。与同时期同属于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东南亚国家的其他海外移民相比较,这支移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是明朝的政治移民,人数不多,最初仅为“三十六姓”,且明代“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发展,曾一度出现凋零,以致于后来有万历“再赐”和琉球国王“补姓”之举。尽管如此,他们在琉球的特殊地位与深远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担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担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都获得爵位,担任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的人比比皆是,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移民的身分、构成、在居留国的地位与影响都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是以往华人华侨史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及社会文化体系,不仅对我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广为传播到整个中华文化圈中之各个国家,其中包括古琉球王国.儒学的传播对于琉球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进而影响到琉球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拟从儒学广被琉球之途径、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琉球学校教育所受儒学之影响诸方面来探讨儒学与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以求有益于对古代中华文化外传一般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西南余姓家谱中三个神话及一个经典传说为例,对家谱中常见神话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价值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神话及传说均有其历史起源,在家谱中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中国家谱的固有属性之一,不能以“迷信”为由进行简单的否定。面对家谱中的神话及传说,应持“理性的非理性”之态度,从历史的理性角度去解读神话及传说中非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不少中国读者眼中,韩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当接近,其实不然。家谱厚如电话簿韩国人的血缘关系之强是很出名的。日语说是亲戚六眷,但现实中,往往只有三亲等的家族意识。但韩国人不同,他们八亲等、十亲等也是常见的。八亲等以内叫做“堂内”,到十亲等叫做“家中”,表达这种亲属关系的词语特别繁多,学韩语时,记住这些单词也费了不少功夫。这种血缘意识具体表现在家谱上。太太家的家谱,足有电话号码簿那么厚。我的太太正好是第五十代,听说始祖是5世纪中国吴王夫差的一族。韩国的亲属意识和日本明显不同。韩国的农村是同姓同族,日本的农村是异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