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涛 《江苏教育》2024,(8):25-26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班主任应在班级劳动教育中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生长。以文化浸润,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怀;以体验导行,创新班级劳动样态;以资源整合,锤炼劳动品格,让儿童“爱劳、会劳、善劳”。  相似文献   

2.
培育劳动精神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遵循。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相融,依托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在“以劳树德”“以劳促全”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塑造功能。在大力倡导劳动精神的时代语境下,探索劳动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努力打造劳动教育文化样态,创新育人载体,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实效,是高职院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邱鹏美 《学周刊C版》2023,(9):127-129
“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在寄宿制学校贯彻该模式,不仅能够同步发展学生的劳动和审美素养,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寄宿制学校贯彻“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从依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实施劳育美育教学迁移三个方面,论述“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薇 《江西教育》2022,(32):24-25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多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以大自然为教具,借助种植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发展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悦心”的劳动教育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伦理实体中,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事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智慧为“精神底蕴”,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为“精神内核”,以中国革命道德精神为“精神底色”,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定了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伦理范畴,展现了全民共建共享劳动教育成果的伦理担当。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换新颜举旗定向,为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赵华 《江苏教育》2022,(87):27-29
<正>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以下简称“南小”)“明德学堂:阳光儿童‘力行’新劳动实践”项目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实践,在劳动实践设计、思考、实施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流汗的劳动教育须“有育有劳”首先,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对话,人化自然的同时化人。“劳”的本意是希望和光芒。在《说文解字》中,“劳”是奋力地积极动作,即勤苦任事不停止。“劳”由“炏、冖、力”三部分组成。从造字结构上,我们不难察觉到其耐人寻味的深意:辛勤劳动,生活就会充满希望与光明。劳动是人与自然、他人、社会接触的,具有实践性、生产性、道德性、教育性和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8.
朱燕 《上海教育》2023,(18):52-53
<正>我们围绕“一颗种子的力量”项目,结合“学院制”培养模式,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以“尚蔬农耕”为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达美、以劳强体”,最终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结合当下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上海大学附属小学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校积极加入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五彩课程,创造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9.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举措,构建技工院校开展“三种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一是从加强理论阐释和内容研发,提高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以“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三是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建设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联系紧密,“三个精神”虽然在主要面向群体、主要功能作用上有所区别,但是具有整体与部分、内力与外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具有三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为其理论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为其现实逻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做到抓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学生带动法和教育实验法,探讨建立二级学院劳动实践工作室,丰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内容。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依托劳动实践工作室的师资和学生社团力量,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学分的认定和考核小组,组织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每周劳动实践检查,开展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讲座等“以劳育人”训练营,让学生树立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等3个方面的劳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政策话语采用渐进主义发展模式,经历了政策价值取向话语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过渡、政策内容话语由“教劳结合”向“劳动教育”演变、政策实施话语由“单打独斗”向“多方联动”推进的实践发展历程。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政策话语体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定话语导向,以“三全育人”为路径参考推动劳动教育政策实施,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促进劳动教育政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卫东 《现代教学》2011,(7):142-142
我校从2004年起便开展了“中华古诗词诵读”教育活动,实施“节日漫游’,{交本课程;2005年10月,经过深入研究,又确定了“篆刻文化”学校教育特色课程;2006年9月,确立了研究课题“民族精神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系列的活动与研究意在开发和利用“篆刻、诗词、民俗民族节日”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各相关学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广大青少年更好地学习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特开展“书香中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5.
唐静 《宁夏教育》2023,(6):37-3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研学活动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和实施条件,是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文章以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的研学活动为例,探索如何在研学实践活动中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4):F0003-F0003
各相关学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广大青少年更好地学习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深入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特开展“书香·中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7.
汪文静  黄菲 《中学生物学》2022,(9):74-75+96
将劳动教育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和相关的古诗知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们到学校阳光农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生命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科学精神、热爱劳动的社会责任,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起点,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为让劳动教育给学生成长赋能,给家庭教育缓解“焦虑”,青阳县第三小学牢固树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的意识,因校制宜,通过“五个加法”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昆山市信义小学实施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以“丰收故事我来讲”活动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精细划分劳动场景,以多样的实践体验、多元的评价体系、多维的互动平台,让少先队员认识到自己是农耕文化传承者中的重要一员,培养他们传承农耕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何朝阳 《贵州教育》2023,(13):56-59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创新的劳动教育形式开创劳动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立足校情,围绕课程凝聚力、文化承载力、活动促进力、社会实践力和育人协同力五个方面,着力构建“五力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以劳育人、正心立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