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实现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最具争议的短篇小说之一。针对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理性崩溃,多数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分析了精神空间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是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折射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在当代学界获得高度关注,也在一些实践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理解其空间理论,依然聚讼纷纭。其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是其空间理论的关键之一。空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空间哲学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科学比如建筑学中获得颇多进展。在列斐伏尔的视野中,空间和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语言不能离开空间,空间也不能离开语言,不能夸大语言或者夸大空间,而需要从社会生产作为空间和语言的中介,从空间、活动和语言三者互动的角度去理解空间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的生态批判思想源于马克思“人化自然”。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以物质为载体并通过物化的形式将自身嵌入自然界之中,人为地制造了人与自然难以愈合的尖锐矛盾。为解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列斐伏尔主张以总体性生态观建构一种生态化空间生产,变革非生态的空间生产方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人与自然关系造成的生态困扰,探索了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所彰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化城市空间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宁 《教学与研究》2008,2(5):57-61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或实践的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列斐伏尔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多元性,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域,但也同时模糊了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从而消解和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毕生致力于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但他的这一思想却是广为人知,罕为人解。目前我国学者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这一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现实诱因、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关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概念和批判思想前后的转变、此理论的贡献与不足等方面。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对列斐伏尔这一理论的文本性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都江堰市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变迁历程,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旅游影响都江堰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与再生产动力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都江堰西街街区空间的再生产既反映出权力、资本与日常生活语境下居民的抵抗,也形成了旅游影响下历史街区历史变迁与空间再生产的动力。揭示这种空间再生产的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其他城市历史街区在复兴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传承好历史文化记忆、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现代性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斐伏尔在其著名的《现代性导论》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回答:(1)“现代性不是本质,而是一种情境”。(2)“现代性起源于(马克思式的)总体性革命理想的失败”。(3)“现代性是对总体性革命的拙劣模仿与替代”。(4)总体性革命的不断失败导致了现代性不断发展与日常生活的不断危机,这反而使得总体性革命变得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5)总体性革命不再可能发生于经典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统一性过程中,但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瞬间中成为可能。虽然列斐伏尔错误地否定了马克思现代性政治革命概念的经典意义,但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在空间问题不断凸显的新历史情境中,列斐伏尔、苏贾等人立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空间拜物教问题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他们不仅彰显了空间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内涵,而且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抽象空间,剖析了空间拜物教的生成机制及其社会关系再生产意涵,揭露了资本主义空间拜物教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本质。进而强调,空间已成为当前阶级斗争的重要场域,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必须联合所有被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方式所剥削、统治和边缘化的群体,争取以寻求城市权利与空间正义为目的的空间革命,从而彰显了无产阶级解放政治学的空间维度与当代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董慧  赵航 《教学与研究》2022,(11):122-131
列斐伏尔将都市社会视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阶样态,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了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经济上,摒弃资本逻辑,形成差异空间;政治上,保障城市权利,寻求空间正义;文化上,克服异化状态,走向“总体的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列斐伏尔所描绘的都市社会图景中获得批判性的理论借鉴,即以差异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正义保障城市居民各方面诉求、以“总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数字赋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20,(2):64-73
列斐伏尔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认为,异化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之中,且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形式;日常生活会从带有潜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价值性的"剩余物"逐渐蜕变和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化再生产的"基础";"总体性革命"强调一种尽可能地满足人们获得优质体验的生存欲望和保持与外界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理解和我国社会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列斐伏尔认为,伴随着资本和技术理性裹挟着消费意识形态进入日常生活实践领域,现代性的各种征兆激越地凸现出来,尤其是表征为一个"消费受控的官僚社会"、甚或一个"无意识的恐怖主义社会",结果导致主体性缺失进而被殖民化。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列斐伏尔坚守人道主义的救赎立场来寻求"改变世界"的可能性,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针砭日常生活的沦陷现状,祭出诗性化的"文化革命"和"身体反抗"两大利器来否定和超越异化,力图恢复日常生活的本真性,从而实现对"总体人"的回归与解放。  相似文献   

15.
黎庶乐 《教学与研究》2022,(11):132-139
空间与资本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以往的研究过分侧重于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做同质性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从异质性研究视角出发,揭示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而梳理出两者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图景,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蕴藏了丰富而厚实的现代空间思想资源。然而要界定两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就必须回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前提与特定内涵中,进而阐明空间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界分。由此,依据空间生产理论的特定内涵,揭示两者至少在空间的话语形态、建构形式和权力架构三个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异质性,进而呈现一种不同于同质性研究的异质性空间话语。  相似文献   

16.
17.
18.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解放思想和城市理论,其城市政治思想具有三重维度:异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他将城市异化的内容从马克思的生产异化扩展到消费异化和休闲异化,指出都市的拜物教是满足的和空间的双重拜物教,分析资本逻辑对后现代社会的生产与人的生活的全面入侵;从国家错觉、哲学错觉、都市错觉分析无产阶级的思想状况,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以日常生活考察工人的现实状况,提出文化革命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城市工人的任务是以多种途径争取城市权利,将自身从异化的人解放为完整的人,回归到传统的、本真的、自然的生活。列斐伏尔城市政治思想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哲学关怀,是科学方法与人文视角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是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思考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问题的核心著作,这部著作构建了一个有关节奏化与异化的哲学体系。该著作七大章节之间具有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其中,节奏化即异化是该书作出的基本判断,节奏分析和身体是其基本的建构主线。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在晚年提出用节奏分析法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并对其进行批判。他将节奏区分为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呈现出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化等特征,究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自然节奏、资本主义对人们进行节奏规训,以及媒体的传播。应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社会节奏化,应以“节奏分析学家”为主体,以诗意感知世界,以身体糅合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