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文章首先概述了教师资格证国考,然后分析了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层面教育资源融合两方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资格证"国考"给师范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认真研读和把握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精神,结合师范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2015年下半年我国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证国考工作.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根据不同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拟申请人员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及学科教学知识能力全面考核.教师资格证国考不仅破除了教师终身制,而且也打破了师范生免试的“优惠”政策.这对师范教育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师范教育形成倒逼机制,迫使高师院校改革教师培养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教师资格证国考给高师院校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蓝秋燕 《高教论坛》2014,(3):127-129
根据教育部教师资格证考试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启动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那么在"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法课程应进行怎样变革,才能帮助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的顺利通过呢?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1年开始改革试点,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实施,从2016级开始,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要取得教师从业证书,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考"势必要倒逼其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这既是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要求,是新时期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教师资格证考试正式从“省考”走向国考,从而扭转了之前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2017年已经是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第五年,作为国考改革的基层亲历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虽然教师资格证国考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强化了教师从教能力倾向,促进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调整的过程,教师资格考试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视域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应从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强化教师教育实践环节、丰富考核方式等方面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8.
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职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国考后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核难度增加,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了学生考取难度。目前,高职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存在明显不足,未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为应对当前的资格证国考,应加快推进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调整原有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比重,调整固有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林区教学》2020,(3):121-124
教师资格证"国考"是提高幼儿教师准入门槛的重要手段,面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资格证面试模块结构的分析,高师学前院校应加强学生校外实践锻炼,美术课程中重视"简笔画"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以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面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正式实施.国考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指导、规约和普及属性,其内容规定了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何以应对?解析教师资格证国考内容、方式、有效期限等改革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四有”教师队伍建设,聚焦当下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关键是破解“用不上、教不好、比不过”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培养机制体制有着巨大影响,从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然而教师资格证国考报考条件相对较低,除了对报考者的身份、思想品德、学历等有规定外,对报考者的学科专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等方面却没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当下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条件,不仅会导致非师范专业申报教师资格的考生教师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双重缺失,更为严重的还会挫伤师范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必然会导致教师素质的整体下降,这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制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2.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再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而是需要与非师范类学生以及社会人员一起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考试以后才有资格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师范生培养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院校应做好以下“三门功课”,才能更好地去“弊”促“利”,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方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师范生也要参加国家统考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新教师资格证"国考"无论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都有所改变,师范院校应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考评方式以适应国考的新要求。此外,还需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新教师资格证"国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基于师生访谈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搭建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详细地探讨了高校应如何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从课程理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改革,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国考,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国家颁发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资格认定正式走向规范化,进入国家统一考试阶段。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并在6个省市启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2015年下半年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工作(下面统一称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或国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师院校如何应对?基于此,本刊编辑部以"教师资格证国考能考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吗?"为题,邀请部分师范院校和地方研培部门的教授、专家、学者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流。目的是厘清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价值、作用、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为国考政策制定与科学执行提供参考,为高师院校师资培养与学生专业发展选择提供建议,为社会有识之士与教育工作者认识和理解国考政策提供多角度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作为培养小幼教师的重要阵地,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面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师范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情况,并从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技能训练和师资格证通过率等方面探讨提升师范类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以期提高师范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小幼教师。  相似文献   

18.
正自从2013年8月15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之后,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组织考试(简称"国考"),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考试内容增多、涉及面广,难度加大又使一线教师面临巨大的的挑战。作为师范院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国考对接,力图改变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相似文献   

19.
教师资格证“国考”取代了以前的教师资格证审核制度,更全面更科学地完善了我国教师准入制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师范生、师范专业还是师范院校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教师资格证“国考”为研究背景,以某师范院校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师范专业全体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英语师范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以此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20.
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没有一所师范院校不紧张,没有一个师范学生不紧张.据教育部统计,在试点工作中,组织的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人数7.72万人,通过率27.5%.2015年已经开始国考改革试点的省份,江苏省考试通过率仅为27.53%,其他已开始国考改革的省份通过率基本在24%~27%之间.(引自:x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6132415612139980.html).实际上,这是将国考合格率控制在27%,使淘汰率高达73%.有人说,这对师范院校、师范生来说,犹如“恶梦”.笔者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挑战,发表下述观点,以期能对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供借鉴和依据,教师资格证国考不应该是师范教育的“恶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