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即先将学习结果作为目标,再预设评估证据,从而设计教学活动。依据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了一种适用于高中物理逆向教学设计的模板,并以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三定律”一课为例,探索该模板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以“中轴线上的‘都’与‘城’”为单元主题,从学习目标、单元主题、评价方案、情境任务方面,探索了逆向单元教学设计,指出以目标与评价为导向的逆向设计思路,与知识结构、情境任务完整的单元教学融合形成的逆向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而大单元教学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逆向教学的价值探索、原则建立和体系建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结合大单元教学和逆向设计挖掘出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强化知识理解与迁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三方面价值。为更好把握教学设计路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评价设计先行、培养高阶思维三大基本原则。依据逆向设计原理阐明设计逻辑,确定学习目标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建学习活动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此满足大单元逆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概念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导向差异:传统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和应试为目标导向,大概念教学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使学生掌握“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大概念教学必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且要求目标设计先行。本文遵循大概念教学下单元设计的逆向思路,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探讨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新思路以及在情境—问题导向下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示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应用对教学设计具有改良作用。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实施路径包括研读教材和学情,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确立合适的评价依据;基于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关键教学活动;根据评价标准,检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理念,为教学明晰方向。  相似文献   

6.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教学尝试,高中 音乐教师以新课标为基础,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为学生呈现全 新的音乐课堂体验,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音乐 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分析了 逆向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并提出了逆向教学 设计的有效策略,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逆向"教学设计这种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式,以高三小说阅读复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在阐述"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三小说阅读复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逆向教学设计基于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可以实现学科大概念与基本问题的转换,使学科教学指向素养培育。其“目标导向,评价先行”的设计理念,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的共生学习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目标、评价、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先构建大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框架,将目标从导教性转为导学性,从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两方面对学习目标作详细划分;然后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制订表现性评价量表;最后以问题链落实大概念的表达,以学习情境作为问题链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周月霞 《新教师》2023,(3):39-40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诊断评估是三位一体的。为保证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需要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注重学习过程体验的设计。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教师根据监测结果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支撑,助力落实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理念,为我们的教学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UbD理论的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基于合适的评估证据,确定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利用UbD理论指导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立足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转变评价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立足UbD理论,以单元教学为载体,从确定预期学习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采用逆向设计的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的生物学逆向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实验为例,进行与实验教学结果(目标)相匹配的证据开发、实施、结果评价反思,以及逆向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有效提升实验学习效率的逆向实验教学方法,为实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单元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逆向设计是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起点,教学评估和教学活动都围绕目标展开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基于逆向设计的理念,制订单元预期目标、单元评估证据和单元学习计划,并对教学进行反思。这样设计并教学,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终为始,把评估环节作为预期结果和教学安排之间的关键衔接,始终坚持理解为导向的评估原则、真实与综合的评估任务、整体与分析的评估方法以及终结与动态的评估反馈,具体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Travelling Around为例开展单元教学逆向设计,通过明确单元目标、设计评估框架、指导教学活动,最终实现评估反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逆向教学设计是相对于传统以教材和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而言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文章以地方院校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梳理逆向教学设计的内涵和设计思路,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阐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逆向教学设计的应用,期以对现代教学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子 《辽宁教育》2024,(5):23-27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通过逆向设计的方式,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问题导向、评价先行、学科融合等教学策略进行逆向设计,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和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逆向教学设计法是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法构建了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化教学流程,详细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教学项目紧密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强化项目背景的工程性、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自主探究性和考核体系的多角度性,对工程教学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实践证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荐了工程教学思想在民族院校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实现核心素养发展是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课程标准明确了核心素养内涵,给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建议,成为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重要参考.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是设计素养导向教学的核心,可依据逆向设计思路,形成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挑战性单元学习任务、进阶性单元学习历程、持续性学习评价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的系统设计,以此驱动学生经历"真实性"和"整合性"的深度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课程标准到教学的有效转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的实施核心之一在于在实践中落实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本文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学导论"。为平台,从设计层级化的学习目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运用多元化的评价反馈策略三方面出发,构建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化课程设置流程。本研究是一项在系统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工程教育实践中应用基于项目式教学法,落实以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案例。通过案例的演示,本研究对工程教育过程中如何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评价等各方面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成果导向理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逆向设计教学过程,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需求。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环节的实时干预,分析、评估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构建了移动教学环境下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成果导向理论为指导,以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基础,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移动平台的无缝对接,最后通过多环节形成性教学评价真实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相似文献   

20.
鲁峻 《江苏教育》2023,(11):40-4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解析课程标准,聚焦学习目标联结教学评;设计评价任务,实现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提供评价工具,支持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抓住逆向设计中这些关键的环节,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