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之宗旨     
<正>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3.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 《教育》2009,(4):60-60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  相似文献   

6.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8.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12,(1):24-24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以“真善美之三德”是德育内容应有之义。“真”是人的“知力之理想”,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善”和“美”的必要前提条件。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善”是人的“感情之理想”,是对历史的正当性、价值取向的正值性的见解,是德育质的规定性;“美”是人的“意志之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真和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教育名言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蔡元培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崔浩 教育的宗旨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己。何谓完全之人物 ?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王国维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与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卢梭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判断…  相似文献   

13.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要求幼儿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幼儿如实地看作是身体、心理和谐统一以及知、情、意和谐统一的整体并在教育活动中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概括地说,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全球性幼儿教育的共同走向。我国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早在20年代就已有培养“完全之人”的论述,他认为“完全之人是精神和身体两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中精神能力包括了‘知力、感情和意志’”。知,引导人求真;情,引发人求美;意,激励人求善。可以说,培养“完全之人”,就是对人类真、善、美的理想,是境界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1906年,王困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备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除了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以外,还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真善美之三德”。  相似文献   

15.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美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领域,必须得到认可和重视。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正逐步得到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认可.在放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潮流下.小学美术课程以全新的姿态阐述着美育意义上的全面教育.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是学术界和广大美术教师必须认真审视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眼界     
南岐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相似文献   

17.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18.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曰:“义”者,“仪”也;二曰:“义”者,“善”也;三曰:’‘义”者,“宜’也。“仪”说者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善”说者认为,“义”就是善,指人走正路,不走邪路。《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  相似文献   

19.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  相似文献   

20.
王充 《华章》2011,(7):25-25
【选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