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仅仅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一筹莫展,遇到这种情况,要引导学生及时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去分析,常可使人茅塞顿开,走出“山穷水尽”的困境,找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向、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数学问题,可使学生思路开阔,将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得到很好的培养,本文就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举几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发现法”是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思考、探索,从而发现所要学习的原理或结论的一种教学法.它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于本世纪SO年代,在他的《发现行为》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中心点是在教师精心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从而发现新知识的奥秒.“发现法”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并没有给教学提供一整套教学模式.究竟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则完全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本文根据问题需要,通过实例总结几种“引导发现”的途径.1.类比发现类比是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引导学生准确地探求文章思路,并循着这个思路去阅读、去思考,有利于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怎样引导学生探求文章的思路?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十种。一、析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体裁、内容、主题、思路等,往往可以从题目里看出来。如《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飞一般地夺取泸定桥;接着,引导他们对题目所隐含的思路进行探讨: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即会知道可能存在的思路是:原因→经过→结果。二、借用法。课后的部分练习题,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思路。如六册第33课  相似文献   

4.
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像能力和朗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读训练中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朗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适用于教读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或选取片断,或选取“画面”,或选取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从而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画面、新情节、新形象。下面是《皇帝的新装》“想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想像和…  相似文献   

5.
一、多“思”出新意“思”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这时,教师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尝试自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留有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地想,独立地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扩展发散思考,尽量把思路拓开.  相似文献   

6.
别出心裁,贵在新颖、巧妙、别具一格。引导学生冲破常规解题的思路,寻求一种简捷而又合理的解题方法,这是一种“引导再发现”的思维训练。 例如:“妈妈带了若干元人民币去水果店全部用来买水果。或买桔子10千克,或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摸清文章思路,让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读书、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进入中、高年段学习语文打下基础。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抓文章的思路呢?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选择有利于理解深化主题,有利于“双基”掌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的发散点,而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多形式表达——抓住文章中的字、词、句、篇,采用多种形式去表达同一个意思进行发散。如教《饲养员赵大叔》一课时,对“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一句中的“真有意思”,我引导学生换  相似文献   

9.
《圆明园的毁灭》是“九义”教材第九册(五年制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预习”和“思考练习”学习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一、借助“预习”,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再把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相似文献   

10.
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其关键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提倡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培养其创新意识。一、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猜想”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指没有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直觉发现,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种猜想,鼓励他们跳跃作答,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跳出题海,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这是教师必须尽心尽力去思考的一大课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一道门,把学生引人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笔者结合课本“阅读与思考”中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探究之旅.现整理成文,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是自然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要抓住思维训练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全方位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横向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思考,对同一事物或问题,提出多种可选择的答案,实现思维的量变。如《毛细现象》一课中,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横向思考:“生活中水还能沿着哪些材料上升呢?”然后任选几种让学生去自行实验。“这些能让水沿着上升的材料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课上,我以《落花生》为例,启发学生多角度求异思维。课文的中心是“怎样做人”,重点写了“议花生”。我问:如果我们仍以此文的开头为开头,要突出“劳动的艰辛”这一中心,重点应写什么?如果要突出“丰收的喜悦”这一中心,重点又该写什么呢?同学们仔细思考后,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种花生”和“收花生”。我随机进行点拨归纳:同样一个题目,一个开头,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抓住中心,展开联想,就可以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正>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和方法论,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有机统一的评价体系.“四翼”中的“综合性”要求高考命题要以多项相互关联活动的复杂问题情境作为载体,能够反映物理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整合能力及综合运用水平;“创新性”要求高考命题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设计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在陌生或新颖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能力去积极探索新方法,归纳新知识、寻找新规律、得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从而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去听备课组老师的课。落座以后,因没有上课,就转身看看旁边的学生,发现左边一位女生桌子右上角贴着一张字条儿,共四行字,其中第三行“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听课以后,我时常思考着这句话。“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无论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总结的,如果学生作为约束自己认真听讲,防止开小差用的警示语是可取的,但作为一般学习和行为的“座右铭”却要慎之。诚然,在学习中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感受学习,去了解、认知知识,这样可以避免学习中走弯路,但决不要“模仿老师的思维”,复制和记忆老师的感受,而必须在老师的指…  相似文献   

16.
培养小学生作文的求异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以畅通的思路从不同的内容、形式、立意、角度去思考,使之写出“构思巧、立意高、思路新、内容好、生动形象”的文章。方法有: 一、注意逻辑思维训练,为求异思维训练奠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和语言为刺激物,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造客观情境——激疑;引导发现和提出问题——生疑: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疑;学会解决思维  相似文献   

17.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高考复习课如何实行“再创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处理不好,就成为上新课时的简单重复,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学生听课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的优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八要”。一、引入要新。新颖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最大公约数”时,一位教师在课前播放《好汉歌》。上课开始时问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公有。”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清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之一“公有”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公约数”打好基础。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以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  相似文献   

19.
“新大纲“强调:“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我刚走上讲台时,每次上课前,我都非常认真地写好教案,上课时严格地执行,不敢有一点偏差,课堂总是要按预先设计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真有点“拉学生入圈套”的感觉。后来,由于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不敢引导,即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部分达不到课程要求,我仍按照学生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强调所谓的“生成”。现在想,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