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而舞台型、表演型和现代型的陕北秧歌则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2.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复调特征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4.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复调特征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秧歌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北方以陕北、河北、东北、山东等地最为盛行,参与群众最广泛。这四大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8.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9.
陕北秧歌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陕北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陕北秧歌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1.
陕北腰鼓与秧歌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走到一起,并经历了一个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发展,然后再走向分离的历史过程。考察陕北腰鼓与秧歌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民间艺术从诞生、成长到发展,总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民俗这个基础,它的继承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相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足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3.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将东北人民的刚柔并济以及热情豪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出来。本文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北秧歌发展历史沿革的分析,了解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秧歌在今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陕北秧歌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魁宝,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特性。从传播学、民俗学、符号学以及"狂欢化"角度对陕北秧歌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东北秧歌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对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东北秧歌进行研究与探索,准确把握其舞规律,是保证东北秧歌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北秧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养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北秧歌充分与时代要素结合,不断增强东北秧歌艺术的文化性与普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