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具有女性精神成长的隐喻性含义,这种成长包含着两个向度的蜕变,即主人公普桑子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文本中“虚构者”将女性经验蜕变成文字的艰辛历程,两种蜕变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及女性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2.
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热点文本,本文试图从女性同性之恋的角度切入,分三个方面浅析《紫色》:首先,女性同性之恋——女性意识的觉醒;其次,女性同性之恋——对男权制的彻底粉碎;最后,女性同性之恋——同性和两性关系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叶弥的《成长如蜕》通过父子、爱情、友谊三大矛盾冲突,展现了“弟弟”精神人格从幼稚、纯真、幻想到成熟、入世、实际的动态蜕变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雨中的猫》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度假的小片段。表明上看,故事情节简单明了,整篇小说不过千余字,但是作品深藏着作者对于两性关系的看法及理想。  相似文献   

5.
“成长如蜕”可以精炼而准确地概括黑塞成长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其包含三个方面:通过少年人的肉体成长彰显作品及作家的精神思想高度;对“死亡”的热衷和不停地在作品中对其加以涂抹,使文本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因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作品中有浓重的中国文化情结。除此之外,对黑塞成长小说艺术个性的分析.也暴露出既有成长小说定义的若干缺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成长主题为框架,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文本研究对象,对小说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出走、困惑、顿悟进行阐述,揭示哈克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张炜的《寻找鱼王》均关注成长主题,两者在书写主体的出走、主体的引路人及主体的成长遭遇时都有相似之处,但具体主体的出走年龄、引路人的引导方式及主体的成长结果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10.
短篇小说<达罗卫夫人>是弗吉丽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目前对它的评论多局限在意识流技巧的探讨上,而没有从技巧与思想内涵的内在联系方面加以深入.本文拟从"死亡意识"入手,探讨女性作家如何采用"意识流"的技法,表现丰富多彩的女性意识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劳伦斯写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虹》一直是批评家的宠儿。本文拟将从两性关系入手,认为《虹》是三代女性追寻自我意识的作品。这种自我的寻找过程经历了女性在男性视野里得到认可,在婚性关系中占主导,摆脱一切束缚回归人性自然状态的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红楼梦》的女性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之死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为惨烈、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品通过对众多女性之死的描写,展示和转换情节,渲染悲剧氛围,表现生存环境的恶劣,暴露权势者的本性,反映无助女性的抗争等,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在短篇小说<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中运用了叙述与叙述者干预结合、矛盾修辞、反讽等叙述技巧,使叙事不间断地向意识作深度渗透,对奥米勒斯人消费享乐的疯狂、自由意志丧失的痛苦、现代政治的悖谬等种种乱象进行全方位展示,彰显了美国人所遭遇的无可逃遁的现代困境.  相似文献   

15.
苏丽  肖莉艳 《文教资料》2008,(32):29-31
精神暴力,以人的话语权为逻各斯中心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不良行为,一直以来影响着两性世界的发展.而在伍尔夫的小说中精神暴力不仅仅是两性的冲突,同时也是同性之间的较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反思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王琪 《林区教学》2013,(1):72-73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作品中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一直被读者所赞扬,也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人类的一个精神榜样。基于此,主要从保尔的顽强精神极其对人生存在价值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保尔这一形象的深刻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灶神之妻》是谭恩美于1991年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谭恩美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具体来说,即谭恩美在该小说中应用了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文章拟从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和叙述接受者四方面来探讨和挖掘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女性叙事技巧及其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旨在提供读给者一个理解谭恩美独特叙述方式和技巧的新角度,同时开辟对其叙事作品研究的新道路和拓宽对其叙事作品的欣赏面。  相似文献   

18.
契诃夫将俄国各个阶级的矛盾压缩到《樱桃园》中,剧中每个人物的发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世纪之交的暗涌。《樱桃园》中的女性角色在剧本中展现与世纪之交背景相符合的人物特质,与樱桃园一起见证旧的时代的谢幕,新的时代的到来。从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们与《樱桃园》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形象塑造背后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的创建者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文学科资深教授詹姆斯.费伦,他认为叙事判断对于修辞性的理解叙事至关重要,着重研究三种叙事判断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分析文本和获得多角度的阐释提供有效方法。把此理论用于分析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蝴蝶》,分析作者在文本中的叙述技巧,探讨叙事判断在理解文本的伦理、美学意义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20.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