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武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33-40,65
对于贵州省的《红楼梦》研究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瞩目的时期。从这一时期贵州红学的时代背景、组织形式、学术活动、研究成果诸方面进行了阐述,在罗列这段史料的同时,力图表达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保持学术的独立品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乔春雷 《天中学刊》2006,21(6):82-84
20世纪80年代的域外游记作家对西方持一种情感认同的态度,带着对西方的亲善,建构了以赞赏为主调的西方形象。这些西方形象再现了“西方”在80年代域外游记作家心中的形象和位置及其潜藏于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的文学,在四个方面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作了奠基: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大写的人到存在主义小写的人的探索,颠覆了"当代文学"的"政治文学"体系;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本质的人到现象的人、从古典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革命,建立了新的艺术叙事体系;体制论上,经历了从体制的人到市民的人的嬗变,实现了作家队伍的非体制化与文学形象市民人格重建;传播论上,实现了从文学的人与传媒的人的变异,实现了从文学选择到传媒选择,勃起新的文学-传媒体系。在此意义上理解,80年代文学是异于前此"政治文学"的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文革结束之后,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等三个方面考查当时的高校美国文学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编写体例、作家作品选择以及评介等都表明,在高校学术体制重建和发展时期,美国文学教学正逐步摆脱旧的研究视角,自觉吸纳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未来美国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严涛 《华章》2013,(19)
影视剧中的军人形象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出较之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平民化的英雄、知识型的精英,个性化得士兵,军人的形象在影视剧中变得愈加丰满,这些特点与其中存在的不足一起构成新时期影视剧中的军人形象。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新时期军人的不同面貌。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2006,(12):36-36
80年代,距离你们是十几年的距离,说长不长,因为比你们的爸爸妈妈还小一些;但说短也不短,因为你们都要叫我们“叔叔阿姨”了。而且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生活,和你们现在的,也有很多的不同。来,看一看,叔叔阿姨当初的小学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成长主题是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学现象之一,早在五四时期就受到了以鲁迅和冰心为代表的文学界的关注,抗战爆发后社会的动荡使得这一主题又转化成对反抗的宣传,十七年文学中成长被打上了集体的烙印,80年代后,文学现象中的成长主题得以突破,作家的写作维度不断开拓,主体意识的建立,使得文学开始从身体发现和梦想追逐等方面关注个体成长,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最近跟一个北大的老朋友吃饭。我问他,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你会选择哪个词?他的回答在我意料之外。他居然说:“浪漫。”后来我琢磨琢磨,其实也对,那时候生活在北京的确是有些浪漫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0.
习习 《初中生》2007,(9):4-7
进入初中时,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对我而言,是一个女孩子懵懂的青春期的开始。因为营养差、身体瘦弱,到了初中第三年,和我一样,很多女孩子尚没有开始正常的发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是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非神即妖的化宿命。女性形象的嬗变实际上是女性没能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长期被男权话语随意命名定位而造成的。这种嬗变折射出传统化的演进过程,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化,这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温伟 《现代语文》2007,(3):77-79
莫言与福克纳共同的行伍经历使他们得以以自己对军人的观察、感受和想象为基础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军人形象。两位作家均从不同于传统的小说视觉解剖军人心理,肯定军人产生或为英雄或做常人欲望的合理性,因而对军人的形象把握超越了一般的道德评价,达到了洞察人心、逼近人心内核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村民自治已走过20多年的艰苦历程,其成就是惊人的,但对它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村民自治更是少有关注。论文以早期中国村民自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自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即由传统“乡村治理”向“村民自治”的转变。文章还对早期中国村民自治的特征和局限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变革引发了乡村社会各方面的革新,对乡村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学记录,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社会书写保存了这个重要时代的乡村记忆。这一书写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描摹了当时乡村、土地的复杂面貌,揭示了农民在时代潮流中精神灵魂的震荡与分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人民 《家教指南》2005,(12):27-29
让人痛心疾首的年轻人 1、啃老一族:我国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养。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的冲击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破”为“立”做好铺垫,“立”最终实现“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势语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堪称群芳斗妍,万本争春,各领风骚三两年,特别是萌生于80年代初、勃兴于80年代中期的文化意识小说,以其宏阔的野、清晒的开掘和深厚的理性批判蕴涵而独具一格,开启了新时期小说创作格局的新生面。这里以此期部分优秀文本为视点,逐层剖析了文化意识小说的主题分层模式。  相似文献   

20.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