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十一个坚持”从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重要保障力量等方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新境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对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具体步骤作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展开,包含着我们坚持的是"科学"的、"中国"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着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包含着我们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用新发展理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4.
法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理论创建、理念宣传、政治保证及法律实践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由于法治供给侧矛盾突出,怎样将宪法和法律文本上的原则和规则落实到现实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根本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理论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具体实践始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政策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正式确立的标志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言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基础是邓小平的法治理论;核心内涵是依法治国;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黄进 《高校理论战线》2013,(4):119-134,158,159
本文在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以及它所展示的法治社会主义图景的基础上,专门讨论了法治与政治体制改革、法治与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富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更是法治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走法治社会主义道路,特别要坚持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取胜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必然结果,乡村振兴要继续坚持这条道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具有丰富的法治元素.这一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尤为重视的"共同"理念的体现,并以宪法规范作为有效运行的保障框架.减贫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尊严为价值指向,需要在个体、社会以及区域三个层维度实现.减贫的主要场域在基层,应...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目标。本文主要阐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指导思想,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应正确理解领导主体、领导对象与范围、领导方式和领导目标,并把这些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交汇点上兴起的,它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当然也是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交汇融合之后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也是对其他民族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特征.本文结合法治的一般理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根据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相统一的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治之间具有依存性、契合性,并且在公共领域一开一合,互相融合。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应是法治之下维护个体权力、防止"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路径方面,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建设,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并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即主要是选举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关注民生,对民主、法治一体同等看待,同时要关注公民选举权,培育公民责任,有秩序有步骤地适时扩大直选范围,建构公共领域,推动和发展协商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法治思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法治思维不是职业思维、法律思维,而是良法思维,包括法律信仰、职权法定、程序正当、责任意识四个核心要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有三种途径:一是以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为宗旨,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二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调整法治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法治教育师资质量;三是以公众参与为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情境下,中国日渐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法制改革道路,于是移植西方文明国家的法律成为优选。但是改革中的问题,却一再提示我们要注重中国国民心理,中国国民特有的心理惯性,正确处理外来法律与民众心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著作权法体系作为中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的成长过程。我国的著作权法律体系已经构建了由民事、行政、刑事三种法律责任与中央层次立法、地方层次立法、非立法规范性文件相结合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还包含着人们对某种由社会主义法律所统治的理想社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特定的价值目标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本质,贯穿并体现着一系列理性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执政党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为继续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