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由导出公式a=△S/T2,利用逐差法可求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如图1.  相似文献   

2.
如图1所示,图1是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果只测出图示数据,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m/s^2。所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相似文献   

3.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之一。学生在实验中用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时,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错误,我给学生总结出了两个结论式,应用效果较好。两个结论式的依据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改变量相等,等于加速度和时间间隔的平方的乘积。即△S= aT2 一、已知各计数点间的距离,求加速度 设纸带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n-1,Sn,时间间隔为T。则 例:图为测定小车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时用打点记时器在纸带上记录情况。为测量方便,某同…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物理教材利用打点计时器求物体加速度的实验中,物体拖动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通过测量这些点的分布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教材上通常用的方法是“逐差法”。其原理是:如图所示是利用一条打好点的纸带。s4%Ds1=3a1T2,s5%Ds2=3a2T2,s6%Ds2=3a3T2。T为物体通过每段位移所用的时间。a=a1+a2+a33=(s6+s5+s4)-(s3+s2+s1)(3T)2。若用s′i代表各段真实值,±Δsi代表各段测量误差a=∑6i=4(s′i±Δsi)-∑3i=1(s′i±Δsi)(3T)2。为了简便起见,假定每次测量出现的误差绝对值都等于0O±Δs0O,因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从交流资料中常常见到下述类型的试题:“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运动情况被打点计时器记录,计时器每隔0.02秒打点一次。今从车后纸带上的自始点0起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取点0、5、10……等为计时点),依次编号为O、A、B、C……。量得OA=5cm,AB=10cm,BC=15cm,CD=20cm。问小车是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是多大? 答案是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α=500cm/s~2。判断的理论依据是;△s_1=△s_2=…=5cm=恒量;计算的依据是:α=△s/T~2这里的T=0.02秒×5=0.1秒。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用打点纸带计算加速度的方法有公式法、逐差法、整体二分法、图象法、直方图法,下面通过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求物体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 ,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a.笔者认为 ,与“逐差法”相比 ,“一分为二法”更具优越性 .一、回顾“逐差法”的由来我们结合图 1所示纸带来说明 ,其中 s1,s2 ,… ,s6分别是实验物体在相邻相等时间 T内的位移 ,由教材第二章第 1 1题的结论易知 :图 1Δs=s2 - s1=s3 - s2 =… =s6- s5=a T2 ,1a1=s2 - s1T2 ,a2 =s3 - s2T2 ,… ,a5=s6- s5T2 ,2再求 5个 a的平均值 ,则a=a1 a2 a3 a4 a55=s6- s15T2 .表面看来 ,由 2式计算加速度 a1,a2 ,… ,a5时 ,s1,s2 ,… ,s6各个实验数据都用到了…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参考书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这样的一道题: 在"测定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的运动.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如图为实验中所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结果如图所示(单位:厘米).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n=__m/s2.  相似文献   

9.
正【方法概述】1.根据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1)如果纸带上的点间隔均匀,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s为相邻两点间距,T为打点的周期,则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 T.(2)设相邻点间距分别为s1、s2、s3……若s2-s1=s3-s2=s4-s3=……=sn+1-sn=Δs,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打下某一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如图1所示:已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欲求打下第n个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由(n-1)点到(n+1)点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恰好为打下n点的时刻,可知打下n点时的瞬时速度应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打点计时器,高中物理必修一里第一章第四节,就提到了.足以见得对于研究匀变速直线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都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器.作为高中接触的第一个实验,要求学生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接下来可以通过实验原理图熟悉实验构造.一、知识梳理  相似文献   

11.
刘晓红 《物理教师》2004,25(5):34-35
2003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第12题。考查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上的点求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解题过程中必须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求出加速度才能完成.实验装置、纸带及相应数据如图1、图2。  相似文献   

12.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支架上,以使其纸带能不受任何阻碍地下落;把纸带固定在重物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手提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接通电源(T=0.02s),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重复实验儿次,从儿条打点清楚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毫米,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三个学生实验(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用到电磁打点器,实验的直接结果只是得到打点纸带。怎样准确,迅速地处理这些纸带,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呢?本文做一些分析和介绍。一条典型的纸带(标准电报纸带)如图1(a)所示,它的宽度为17.5毫米。利用斜面小车做实验得到的纸带有效长度为60厘米左  相似文献   

14.
例1 已知打点计时器接的交流电源频率是f,用它记录一个匀变速运动小车的位移,打出的一条纸带和已选好的计数点O、1、2、3、4如图1所示,某同学测量出1与2两点间的距离为s12,3与4两点间的距离为s34,由此可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 (01年春季)  相似文献   

15.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子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如图1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_1、S_2、S_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_2-s_1=………=C(常数),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用打点纸带计算加速度的方法有公式法、逐差法、整体二分法、图象法、直方图法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谈谈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求物体的加速度。1 公式法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 、s2 、s3、s4、s5 、s6 、,T/ 2时刻的即时速度分别为v1中=s1 T、v2中 =s2T、……v6中 =s6 T,则v2中 -v1中 =T2 (a2 -a1 ) a1 T a1 T ,∴a1 =v2中 -v1中T 、a2 =v4中 -v3中T 、a3=v6中 -v5中T ,取…  相似文献   

17.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子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如图1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记数点,s_1、s_2、s_3、……为相邻两记数点间的距离,若△s=s_2-s_1=s_3-s_2=……=c(恒量),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得出a∝F和a ∝1/M规律的实验方案主要是用打点计时器、斜面板、小车等器材定量地测a.实验既难又繁,例如:需要对10条以上的打点纸带进行测量和运算.改为双层轨道或双车方案,实验也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其实验目的是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原理是: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Δs=s2-s1=s3-s2=s4-s3=……=aT2,由上式还可以得到s4-s1=(s4-s3) (s3-s2) (s2-s1)=3aT2,同理s5-s2=s6-s3=……3aT2可见,测出各段位移s1、s2、……即可求出a1=s43T-2s1,a2=s53T-2s2……,再算出a1、a2……的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逐差法”求解.在实际情况中,假设已测量出某段纸带上的s1、s2、s3、s4…  相似文献   

20.
王学森 《数理化解题研究》2004,(10):38-38,42,44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那么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样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下面就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