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一次初二学生的语文考试中,不少学生对蒲松龄写的《狼》一文中“一狼犬坐于前”的“犬坐”二字,不能正确解释,有的解释成“狗”,有的解释成“狼”,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地解释成“屁股”,不了解“犬坐”即象狗一样地坐着,名词“犬”作状语用。其实,这一用法在课文的注释中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类似的形式在初二年级的课本中也不乏其例。如:“寨中人又鹜伏矣”(象鸭子一样伏着)。“猱进鸷击”(象猱猴那样敏捷地进攻,象鸷鸟那样勇猛地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翻译——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位老翻译家对我说:多年来人们不时碰到一个怪现象:“翻译象创作,创作象翻译”,有些翻译小说甚至“简直象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两拍’。”我不由想起百余年来翻译工作者几代人走过的道路,想起了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几代人走过的道路,同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一样曲折,一样艰难险阻、坎坷不平。人们一谈起近代的翻译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两个先驱人物:严复和林纾。人们没有忘记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好 ,作业时出现错误。往往是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的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能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从实例谈起 ,从需要入手从生活中的实例和需要谈起 ,每个知识点都注意引入 ,能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种求知的情境。一位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中“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画法”时 ,先画了个大方桌 (如图 1) ,问 :“这个大方桌象不象 ?”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有的笑声切切 ,有的说象 ,有的说不象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插入道 :“这是不少幼儿园小朋友画大方桌时的样子 !”学生大笑 ,稍顿 ,教师继续点拨 :“象…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没有一位更象废名先生引我好奇,更深刻地把我引来观察他的转变的,有的是比他通俗,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李健吾:《咀华集·画梦录》) 的确如李健吾所云,废名是“他自己的”。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强调文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6.
“象”字句单复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这个动词,在汉语动词中是很活跃的。由“象”充当谓语的单句和复句,都是常见的。例如:(1)云海上的太阳,象一团火球。(《长城》81年1期184页)(2)[巨石累累,形态各异。]有的象凶猛的老虎,有的象威严的雄狮,有的象扬鬓撒蹄的烈马,有的象膘肥腰圆的黄牛,还有的象鸽子和山鹰。(《散文》81年1期28页)  相似文献   

7.
《西门豹治邺》中“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一句,各书注释颇不一致。句中的“共粉饰之”的“之”是代词,有的注本认为指代“婚嫁的场面”(《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上下文来看,“之”显然是指代被“娉取”为“河伯妇”的“小家女好者”。值得讨论的是,“如嫁女床席”到底作何解释?有的注本译为“……大家都来打扮她,象出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辽宁教育学院《古代诗文选读》);“……给小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准备好床席,让小家女坐在上边……”(吉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讲读》)显然,为求语意顺畅,这些译文均不惜改变原句的语法、  相似文献   

8.
我积几十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认为具备爱心、细心、责任心等三心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关键。爱心——转变了他! 我教过一个学生,名叫方方。长辈宠他,他自己毫无约束,上课伸舌头、玩手、玩东西、唱歌、怪叫,下课砸粉笔、翻墙头,几乎每天都犯错误。有的老师说他“太犯嫌”,有的同学叫他“神经病”。而对如此好动的后进生,我拼命地在他身上找“闪光点”。因为“闪光点”是后进生进步的无价宝。我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如上课发言快),并创造条件发扬  相似文献   

9.
象:我姓“象”. 像:我姓“像”. 象:我念“xiàng”. 像:我念“xiàng”. 象:你怎么跟我学?我没有单人旁啊! 像:我有单人旁怎么啦? 象:你有单人旁,意思就和我不一样了. 像:怎么不一样? 象:我的用法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鱼·猿·人     
人是怎样来的?中国古代有女娲氏“博士造人”说,盘古氏“开天辟地”说,外国《圣经》中有“上帝造人”说。这些说法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无知的产物,有的则是剥削阶级有意制造并宣扬,以用来巩固其统治的反动理论。近世以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大量科学资料得出了人类是由某种古猿变来的科学结论,出现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在我国古代就有种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庄子·至乐》和《列子·天瑞》都有“青宁(竹根虫)生程(豹),程生马,马生人”的记载。这种猜想,是说人类最初由低级动物竹根虫变来的。唐人刘禹锡曾  相似文献   

1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初一语文课本未注释,其它资料,有的注作“好象”,有的注为“怀疑”,有的认为注作“怀疑”,“与诗意并不相符”,应注为比喻词“如同”、“好象”。认真品味《静夜思》,注为“怀疑”,才切合其诗的意境。意境,是作者对外观事物(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感受所达到的一种情怀。要正确地领会诸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读者必须凭籍诗作潜在的条件、诗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经历(遭遇)、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审美感去认真体味诗歌形象。李白追求开明政治,具有“解世纷”、“济天下”、”安黎元”的抱负。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招致达  相似文献   

12.
事有凑巧,我同一天在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上看到了一道相同的练习题:一年级教学《日月潭》(二册21课),由于课文中有一句话——“一边象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象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于是教师设计了用“象”造句的练习。五年级教学(《凡卡》(十册19课),也因为课文中有“它身子是黑的,象黄鼠狼那样长长的……”一句话,教师也要学生用“象”造句。同一个“象”,两个年级都要求“打比方”,造出“什么象什么”的比喻句。课堂练习时,一年级学生虽然经老师反复指点,但造句是那样的吃力。除了说“共产党象太阳”这样的现成话,其他就说不上什么;而五年级学生未经任何启发,许多比喻句即脱口而出。相差四年的两个年级进行着同样要求、同样形式的练习,这在数学学科大概是不会有的,而语文课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复劳动?翻阅这两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才知课本上本无这样的练习,原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田园式的农村生活,加剧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传统的意识已经动摇,新的文明尚未建立,安娜等三代妇女追求的幸福生活就象“彩虹”一样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把写作者比做“巧妇”,把材料比做“米”,没有材料就写不好文章;相反,有了材料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就象一个笨女人,有米也煮不出好饭来。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文,就象“巧媳妇”和“笨女人”一样,不是没有材料可写,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写。而我们的教师呢?每次学生作文,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高不快。因此有必要对“读”与“练”重新思考,以便彻底解决写作文难的问题。 一、读——使巧妇有米可做 面对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的现象,我想,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找米,而“读”则是找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象……”这类句子中的“象”,在下列句中也可换写作“好象”、“好似”、“似”、“如”:①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②当我偷偷地往电影院走去的时候,背后象有个人在指着我说:“说话不算话!”(《我的心事》)例①的“象”是动词,带宾语“一条长龙”;例②是副词,作状治,也可换用“似乎”。“象”,可和“一样”、“一般”“似(shi)  相似文献   

16.
和诗歌一样,散文也要求注重语言的高度锤炼。高尔基早就指出:“你没有象诗一样地写散文,你的散文就不大有特点。”(《给初学写作者》)著名散文家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就是“象诗一样”的散文,在语言上有自  相似文献   

17.
黄丹英 《教学月刊》2000,(11):25-27
中学地理课本涉及自然、人的各种地理事象,非常丰富而复杂,与其他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也很紧密。上册自然地理比较抽象难懂,下册人地理看似简单但不易记忆。学生在看书时往往容易产生“理解的错觉”,好象明白了,或是理解了,但不完全。当需要向别人讲解时马上又糊涂了;有的学生看书时常常象浏览小说一样,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看完后也不知所以然;也有的学生看书不动笔,  相似文献   

18.
渊博的学识,都应在百忙中自己学习。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笈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鲁迅先生不愿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来消磨时间,他认为“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和时间并驾齐驱的人,永远年轻。一个青年人“初读好书,如获倾心良友;重温如故友重逢。”  相似文献   

19.
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中,“注·提”班的学生拼音基础好,看到一个音节就象看到一个字一样,能够很快、准确地把它读出来。可是,一提到写字,学生就作难了。那么,如何提高“注·提”班学生的识字  相似文献   

20.
(七)分辨见闻和联想要求知道什么是联想,弄清见闻和联想的区别;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联想部分。帮你提升我们阅读的文章中写的人、事或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人、事或物想到的,这些由眼前的人、事或物所想到的不在眼前的内容,就是文章中的联想部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文章,是不难分别出来的。因为两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不一样。把见闻和联想联系起来,通常需要有个过渡,常见的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似乎”一类词引出来的。注意这些词,也能帮我们区别见闻和联想。实例讲解望着雪片纷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