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工人、农民和士兵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布尔什维克的反战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人民群众争得了宝贵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实行工人监督,把土地无偿交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民的面包要求;文化革命坚持唯物主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泛的乖周 战争引起率命洋命制止战牵。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井退出了一战,此后还进行了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的斗争。据此回答1一3题。 l,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 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3.
夏素贞 《历史学习》2003,(10):42-42
《历史学习》2003年第4期刊登了盛昌华老师的文章《哪项措施最能反映俄国人民的愿望》。说的是这样一道选择题: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A.由工人对一切企图生产实行监督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我同意作者的分析,认为当时俄国人民的最迫切愿望是退出大战,争取和平。但我对题目本身所给的正确答案C有异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他们痛恨战争,迫切要求和平。苏维埃政府顺应民意,在彼…  相似文献   

4.
1812年俄法战争,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战争之一。对这次战争的性质,苏联史学界都一致认为,俄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它决定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各族人民的命运”;“这场战争以1812年卫国战争这个名称载入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俄国军队对西欧各国从拿破仑的暴政之下获得解放起了决定性作用”,等等。我国史学界也有人持同样的观点,如“战争是拿破仑发动的,拿破仑是进攻  相似文献   

5.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的一场长达21年之久的大战。此战之前,俄国也为取得一个出海口发动过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不理想。因此即位之初的彼得一世继承了前人的遗志,继续寻找出海口,企图从南方突破,遭到失败。最终俄国能向北欧强国瑞典发出挑战,并为战胜了瑞典,创造了对俄国有力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二月革命发生后,列宁为尽快回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借道德国返回俄国。德国方面出于瓦解东线、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积极促成列宁等俄国侨民回国。列宁在一战中所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立场,客观上与德国的利益有重合之处,这是列宁等俄国革命者能够经过德国返回俄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1890年应俄国革命党人的请求所写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通过对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俄国沙皇政府对外政策发展演变的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其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沙皇对外政策对欧洲和俄国革命的影响,揭示了世界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阻止战争爆发的唯一措施就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胜利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学习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东方问题"理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所以出现日胜俄败的结局,与各自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俄战争前和战争期间,日本的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都比俄国要好;因此,在军费开支,后勤供应、武器装备、军队的战斗力等方面,日本均具有优势,俄国则处于劣势.日俄战争的结局表明战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0.
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复杂的文学家之一。他是个有名望的贵族,却维护农民(奴)的利益;他反对专制制度,却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列宁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托尔斯泰是“宗法制农民的代言人”,因而也是十九世纪最后四十年间“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复杂性,在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中反映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11.
线索农奴制度的废除和 1861年改革。原因外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内因:俄国资本主义有缓慢的发展,农奴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俄国农奴制度已经危机四伏(农奴的处境日益恶化,生活极端困苦,农民运动发展起来)。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农民要交付高额赎金,才能得到少量份地。  相似文献   

12.
一九○四年,沙皇俄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日俄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俄日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进而争霸亚洲、太平洋地区所进行的一次火并。战争以沙俄的失败而告终。对于沙俄战败的原因,长期以来,苏联历史学界的许多著作都以为是“沙皇政府对战争毫无准备”;①或者“俄国没有战争准备”;②“俄国在远  相似文献   

13.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出版了,在这场战争中,尽管俄国士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但是,俄国终归败北。那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翘首以待解答的问题。 冈察洛夫的小说就象一把打开认识俄国社会现状的“钥匙”,它揭示了国家腐败无能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奴制。  相似文献   

14.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为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争夺对中东和近东地区的控制权,法、英等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再次雄霸欧洲大陆.但法国的欧陆优势既不强大又不稳固,其实质是沙皇俄国的暂时屈服和奥地利遭受削弱.奥地利被削弱的结果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而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崭新民族国家的诞生则导致了法国欧陆优势的最终丧失和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力量的重新配置,德法矛盾、德英矛盾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抓住了克里木战争的结局,也就抓住了欧洲格局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列宁的有关思想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历史状况,认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推行余粮收集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拯救危急中的初生的工农政权,是迫于饥荒和战争环境的"痛苦的和可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1900年夏季,俄国卷入了同中国的战争,同中华帝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出现了罅隙.史学上称中国1900年的著名事件为义和团或义和拳起义.反对耶稣教徒的起义组织是秘密团体,一些寄战斗胜利希望于神助和白刃格斗技术的爱国组织.起初,这个运动并没有令俄国政权特别惊恐.在他们看来,“拳师”们的行为很适合俄国的利益.会抑制一下其它欧洲强国的胃口,这些国家已经觉得自己几乎是被划分成他们各自势力范围的中国的主人了,西方甚至出现了关于俄国参与了起义组织工作的推测.的确,在俄国的那份领地——中国东北无“拳师”,满洲(译者注:指中国东北)、蒙古和中国土耳其斯坦(译者注:指新疆)的地方政权,由于俄国人在他们领土上的活动而得到了利益,于是发誓要对俄国人保持友谊和忠诚.但是,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俄国政权所希望的在这个地区的遂顺与实际并不相符.冲突在加剧:“拳师”们摒弃了自己传统的反满口号,与清廷结盟.受到中国军队支持的起义群众成了首都所在地直隶省的主人.而俄国在中国已陷得太深,以致于难以在不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撤退.使天平向战争方面倾斜的最后一个砝码,是向首都所在地直隶省调入俄国军队,加入欧日联军(译者注:即八国联军)的决定和6月12日(译者注:本文所有的日期都按俄国旧历  相似文献   

17.
答: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计划,规定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苏维埃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方针.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俄国不得不实行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在农业中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在工业中实行实物供给制,即企业不独立进行核算和计算盈亏,所需生产资料由国家供给,产品交换由国家直接分配;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消费品的配售制度;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这一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战争结束以后,它就不适应了.当时苏维埃俄国仍然存在五种经济成份:①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②小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学分析《危机笼罩下的俄国》是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七的第一课,作为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部分,本课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几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农奴制是俄国走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必须废除它。在此我就本课认识做如下设计,仅供同仁指正。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播放克里米亚战争片段)这是一场现代人几乎已经遗忘的战争,1853-1856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  相似文献   

19.
沙皇俄国,是一个富有侵略扩张野心的国家,在所谓东方问题上,表现得十分充分。在十九世纪的上半期,从神圣同盟的形成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俄国由于在欧洲处于霸权地位,它对上耳其怀有特别强烈的侵略野心,所以在东方问题这一国际斗争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其他欧洲强国在东方问题上矛盾斗争的一次公开冲突,战争结果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也使它在东方问题上再也不能充当主角。一十四世纪初,奥斯曼国家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兴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战争,到十六世纪,终于形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它的疆域极为辽阔,在亚洲它占有从地中海东岸直到波斯  相似文献   

20.
煮酒论史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来源:铁血社区作者:尖锐俄国在1860年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化解俄国社会业已存在的矛盾。俄国的农民不仅要面对农奴主,还要遭受资本家的再次盘剥,因此俄国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