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家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4)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冬艳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谢青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4,6(5):59-60,64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孙文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5.
赵纪萍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5):73-74,80
本文立足于作品从三个方面论述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然后从作家入手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7.
20年代的乡土小说因其作家群体的集中性和作品时代的鲜明性,已成为中国文学史的术语之一。它的发端由于受浓烈的社会现实悲剧性和西方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并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基调,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8.
宋家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7,(4)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她的小说世界以旧式家庭遗老遗少,半新半旧,失落于发展了的时代的人物为主,又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生活在传统与记忆中的遗老,充满了末世的惶恐与放浪的遗少,食尽鸟投林的世家青年一代,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的都市男女,都市和农村的下层劳动者.文章的上篇分析了没落世家的遗老、遗少和年轻一代,下篇将要分析都市男女和下层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阎东艳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所描绘的女性世界,揭示了年轻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下精神彻底毁伤以及肉体的严重摧残,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范畴多侧面地刻画了女性们无谓的抗争。她笔下所描摹的女性大都是灰色、缺乏生气、丧失了自觉心灵、生活在广大虚空世界里的生灵。 相似文献
10.
李晓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3,5(3):40-43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玉波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54-56
哈代的小说表现出一种人生无常的命运观念,他对社会下层民众怀着深沉的爱,关注着他们的命运,把他们的生活作为作品中主要反映的对象.在新的工业文明取代旧的农业文明的过程中,旧的和谐被打破了,小人物在这种大背景下大都由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困境中.种种因素,让作家陷入了困惑与痛苦的思索里,产生了浓重的悲剧意识,弥漫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2.
徐晓红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9-13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韩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72-76
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体现在萧红的小说中,它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赞美,对种种生命形态的细致描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以及对荒凉人生命运的感叹。进一步来说,则是对自由美好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反思。正是通过对种种充满原生态意味的生命形态的描写,作品不仅实现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更通过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4.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184-185
福贵的人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死亡,福贵面对人生苦难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告诉人们: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有能承受生命中苦难的毅力,时时挣扎在苦难深渊中也不放弃。从福贵身上人们看到了生命本真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人类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Pan Duoling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深受儒道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承担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并因此对历史和人生的悲剧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文以陶渊明的悲剧意识为切入点,围绕悲剧意识所包含的三个心理层面展开讨论,证明陶渊明是一位一生之中都在悲剧性人生中对抗悲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陈连锦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3)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传统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双重悲剧表达了她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7.
李玉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8-19
老舍作品《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祥子一生的遭遇都充满着悲剧性。笔者认为,祥子的悲剧首先是一出时代悲剧,同时又与他自甘堕落的性格以及畸形婚姻所形成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创作悲剧,是20世纪80年代女性作家心理能量的释放,是她们内心精神的裸露,是她们心灵的独白.但这些作品的情感基调却并不是灰色的、消极的,而是积极、健康而又满载着女性作家们的种种理想与希望的. 相似文献
19.
童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54-57,109
林语堂是一位双语作家,他用英文创作了很多作品,《唐人街》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作品应属于移民文学的范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通过一个美国华工家庭的奋斗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隐约透露着一种悲剧意识,这是林语堂独特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宋东泽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2-104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