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专职记者一般都是先从上级有关部门间接获得信息后,才到基层进行点与面的采访。通讯员身居基层,信息获取得多且快。如及时报道,就能抢在记者前面发稿。如1992年3月12日,我厂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首批命名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获此殊荣的抚顺市独此一家,辽宁省仅有3家。我当天下午获悉这一信息后,即刻到企管处进行了半天采访,连夜赶写出题为《石油二厂跨人国家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行列》的消息稿,次日送审后,上午9点多钟就投寄出去。  相似文献   

2.
3.
在悉尼奥运会上采访,记者分成“五等”。 第一等记者是组委会的官方记者,他们可以到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进行采访;第二等记者是买了组委会转播权的美国NBC电视网的记者。每一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他们有权把运动员拉到他们的摄像机面前,进行独家专访;第三等是购买了采访权的国家电视台记者,比如我国  相似文献   

4.
“两会”记者抢新闻速写万京华/方小翔又是一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2100余名,人数超过往届。有关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对比,1992年3月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不到1000人,1993年...  相似文献   

5.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往往被称为“土记者”。“土记者”通常服务于一个单位,生活和工作圈子狭小,新闻素材相对就要少些。诚然,专职的记者、编辑不论是职业、阅历、技能等诸多方面皆优于“土记者”,但是,如果“土记者”能排除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就会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至少有两点:一是更熟悉本单位  相似文献   

6.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7.
韩凯 《新闻天地》2005,(10):19-21
这次采访是艰难的,犹如历经了一场激烈的恶战,虽时间过去将近五年,但至今回想起来,仍恍如昨天。  相似文献   

8.
只要有新闻,恨不得长出翅膀飞速奔赴现场,无论那是城市或乡村.无论前面是火海或汪洋,艰难困苦.生死一线,都不在话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又到阳春,中外记者采撷的黄金季节。人大、政协“两会”打开了中国的“窗户”。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态,在这里搜索、窥视、聚焦……京广中心——高达208米的摩天大厦,俨然腑视着京城。“两会”的新闻中心设在这里,海内外记者川流不息。前来注册的香港、澳门、台湾和外国记者达258人,来自130个新闻机构。这两项数字均超过了  相似文献   

10.
“抢新闻”,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界十分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界也在提倡。所谓“抢新闻”,其内在含义,,就是从新闻生存的"海洋"里,最快抓出"独家新闻,,而抢发于他人之前,以便获得新闻舆论的领先权,取得最佳宣传效益。从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呢?我搞通讯报道工作20多年来,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有时间观念。新闻贵在新,一旦抓住新闻线索就要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去分秒必争。我刚搞通讯报道那一阵儿,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好的一个新闻报道内容,刚刚采写完毕,或者是刚刚从邮局发出去,相似内容的稿件已经见报  相似文献   

12.
赵锋 《新闻世界》2000,(9):26-26,42
  相似文献   

13.
14.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快,人们对信息的需要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如果说在现代战争中抢先一分一秒就能赢得胜利的话,通讯社抢先一分一秒发出消息就有可能赢得读者。竞争是无情的。谁的消息先到用户面前,谁就争得了地盘。谁慢慢腾腾,谁就失去战机,丢掉读者。笔者在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期间,曾置身在这个竞争的激流中,力图冲向浪尖。华盛顿云集着几千名记者。他们用各种手段采集新闻,并以最快的方式向美国以及世界各地传送。用一个“抢”字来形容记者采集新闻,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记者在白宫采访,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白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这一特大喜讯,许多报纸使出浑身解数,出版发送“申奥号外”,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和极强的新闻敏感。可有一些媒体的具体做法明显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首都某报的“号外”提前一天多就印好了。12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18.
—年前的这个时候,“运七飞机安全飞行双十五万庆祝大会”在中南海举行,我作为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很幸运地在中南海里抢到了新闻。现在回忆起那弯弯曲曲、颇为艰难的采写过程,颇觉韵味无穷——1991年2月上旬,我应航空航天部新闻处之召,进  相似文献   

19.
虽然这是旧闻,我却仍然想从这里谈起,因为它给我留下的新鲜感是那样隽永: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中国神枪手许海峰以五百六十六环的成绩夺得了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宣告中国在奥运史上“零的纪录”被一举突破。许海峰射出最后一发子弹是当地时间十一点十分,十二点零五分,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