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和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1,15(3):70-73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响彻世界,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是其音乐创作中的一个代表.这部交响曲无论从旋律、和声上说,还是从曲式结构、长度、风格上论,比他以前的音乐家都有所发展,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杨和平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响彻世界,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是其音乐创作中的一个代表。这部交响曲无论从旋律、和声上说,还是从曲式结构、长度、风格上论,比他以前的音乐家都有所发展,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3.
王洁慧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7,(13)
《第三"英雄"交响曲》作为贝多芬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不但确立了他的个人音乐风格,且为交响曲这一体裁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写于欧洲动荡的政治革命时期,贝多芬将其题献给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使此曲具有了先锋政治意义,无论在艺术界还是文学界,亦或群众心中都产生了正面的社会效应,也使这首交响曲立于世纪之交,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曲永新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6):82-83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凝聚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相似文献
5.
6.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the Symphony Op.92 in A major)》,是于贝多芬创作盛期1812年在特普利策一地完成的,并于1813年上演.据说,这部作品最初上演之时,有人曾说这是一部酒徒的作品,是关于一个沉醉之人的作品.①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中,这部作品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板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陈鸥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148-149
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解读,感受和领悟到复活的英雄式胜利。《英雄》表现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的戏剧化对比。这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和走向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自第一乐章剧烈的战斗开始,便强有力的把听众引至凯旋的最后乐章。这是一部和声复杂、气势恢闳的交响曲,像是向不可抗拒的命运宣战。 相似文献
8.
郑海奕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147-148
《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其整体风格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通过对呈示部的分析就能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音乐集中表现了贝多芬终生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本文以《命运交响曲》的研究入手,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理论为理论支持,以当代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研究目的。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心态、勇于面对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和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才音乐家。十九世纪以来,音乐家们无一不曾研究过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他的音乐仍受到世界上各国人 相似文献
11.
邱月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6,(1)
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其重要性在音乐界自然不言而喻,《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作为贝多芬首部自己添加标题的作品,打破一直以来所尊崇的英雄主义,回归田园自然风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显而易见,本文立足于分析《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创作技法,力图从创作角度挖掘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王媛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4,1(5):29-30
管弦乐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领域,其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交响乐,他的革命精神及创作热情正是在交响曲中得到了体现。本文仅从英雄主题这一角度来浅析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在艺术上的特色。从他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贝多芬全部创作的艺术特征和创作中心的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3.
莫颖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5,(3):13-15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发表于他30岁那年,普遍认为这部交响曲与海顿、莫扎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来论述贝多芬分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浅探这部交响曲中的戏剧性体现。 相似文献
14.
贝多芬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他通过音乐创作不断地达到自由,一次又一次从苦难走向欢乐,九部交响曲是他这一心路历程的完美体现.虽然康德、黑格尔、席勒等德国美学大师很少提到贝多芬,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的创作年代基本与德国人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德国古典美学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相一致.因此,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应该是辨证思维与德国古典美学之间关系得到印证,我们有必要对对他的交响曲的哲学思考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5.
16.
长久以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经典的音乐华章之一,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音乐的盛典,还带来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勇气和激情。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让民众在黑暗无力中彷徨,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200余年已过,那激昂奋进的乐曲依然响彻云霄,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魅力。该文基于多视觉角度,全面诠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希望能够尝试着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探索其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7.
冯微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6,(1):14-16
勃拉姆斯与贝多芬的创作都涉及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一个雄踞在世纪之初,一个傲世于世纪之末,本文主要通过对析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从两首作品所表现出的音乐形象这一角度,剖析两首作品内在音乐风格和特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冯波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7,(18)
本文主要从短笛乐器在贝多芬交响乐曲中的运用及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短笛吹奏经验,为笔者本人及其他短笛演奏者、爱好者们提供更好的在贝多芬交响曲演奏中的风格把握、演奏处理及对作品的理解。其意义在于从贝多芬交响曲的角度中展现出短笛乐器的演奏特色以对今后在短笛乐器发展上能为广大短笛演奏者们在乐队演奏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相关帮助。 相似文献
19.
吴莉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1):32-33
伟大的心灵难以捉摸,更难以用言词予以描摹。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使贝多芬所经历的痛苦远远比一般的人要多得多。但是,由于他对痛苦的经历与认识十分深刻,所以他对爱与欢乐的渴望才更为深刻,这种情感与心灵的碰撞,产生了他最后一部交响乐——《第九交响曲》。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从痛苦走向欢乐”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孔维宇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9,(14):36-37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标志着贝多芬个人创作风格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的多角度深入研究,对于探索贝多芬音乐创作特点和其音乐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通过浅析乐曲第一乐章中音乐语言及结构塑造的英雄性形象并结合作曲家生平年代特点、个人经历等因素,探寻其深刻的革命性哲学思想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