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耶稣作为强烈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其形象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对耶稣形象的研究须聚焦于耶稣所行的事迹,而《福音书》中耶稣事迹的最高潮无疑是其受难复活。此外,圣餐礼作为唯一由耶稣本人设立的基督教礼仪,也是研究耶稣事迹中不可绕开的节点。弗雷泽以其巫术与宗教研究驰名于世,借用弗雷泽式的解读方法观照耶稣受难复活和设立圣餐的事迹,可发现耶稣的受难复活与“处死神王”的异教传说关系密切,而圣餐礼以往不为人重视的深刻意义也能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2.
犹大的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的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相似文献   

3.
弯腰     
耶稣带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马蹄铁,彼得懒得弯腰,而耶稣弯腰将它捡起。后来耶稣用马蹄铁换的钱买了18颗樱桃,在走过荒野的时候,耶稣掉下一颗樱桃,干渴的彼得立刻弯腰捡起吃掉,耶稣又掉下一颗樱桃,彼得又弯腰捡起吃掉,这样彼得狼狈地弯了18次腰。  相似文献   

4.
我忘了     
有位乡下的小女孩对别人说:“我跟耶稣见过面,也跟耶稣谈过话。”于是,村里的人都前来探访这位小女孩,想由小女孩的口中,问出一些有关耶稣的事情。最后连城市里的主教,也获知这个讯息,还亲自来造访这位小女孩。主教想测试小女孩是否真的见过耶稣,于是就试探地询问:“下次你跟耶稣见面时,请帮我问一下耶稣,我上次忏悔时,说了些什么?”小女孩点了点头。一个月后,主教迫不及待地又来到小女孩的面前他充满期盼地问着:“你又跟耶稣见面了吗?”“是的。”“那你记得问耶稣,我上次忏悔了什么吗?”“我问了,主教。”小女孩认真地说:“耶稣说:‘我忘…  相似文献   

5.
耶酥复活     
在耶稣死后,一位尊贵的义士约瑟,他也是受到耶稣教诲的弟子之一,他向彼拉多请求领受耶稣的遗体。约瑟领到耶稣的遗体后,用干净的细麻布包裹好,放入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隔日是安息日,因此大家按照律法休息一天。安息日后,两位妇人准备香油打算到墓地去涂抹耶稣的遗体。打开  相似文献   

6.
耶稣和彼得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马  相似文献   

7.
正曾读过这么一则故事,至今难忘:有一天,耶稣带着他的弟子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碲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碲铁,用它从铁匠那里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得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笑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  相似文献   

8.
智慧的教育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  相似文献   

9.
遗失的美好     
在意大利的伯利恒小镇上(耶稣,诞生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耶稣死后的第三天,人们涌到耶稣的墓前,他们在哀悼,更是在等待,等待着耶稣,带着光环重新出现在他们面前。可是,他们没有等到耶稣,却等来了一位少年。这个少年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顽皮,他总爱呆在长者身旁与他们一起谈论耶稣,共同怀念这个伟大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大家只知道他叫飞比(fable),是耶稣受难后的第三天来到小镇的。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不说自己的身世,他有着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皮肤是淡棕色的,看起来有点像耶稣的门徒彼得。“他是个懂事的孩子!”镇上的…  相似文献   

10.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Caulfield's effort of self-salvation.Caulfield suffers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ailing to find a savior in real life,then he tries to get himself out of spiritual trap; meanwhile,he imagines himself to be modern "Jesus Christ" to be other children's savior.  相似文献   

12.
先知的复调:海子《四姐妹》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诗歌《四姐妹》是一首多音齐鸣的复调诗歌,其中至少可以听到“海子个人”,“耶稣基督”,“先知”与抒情主人公四个声部的声音。这四种声音既能在一个共时空间中同时展开,又互相应和,形成一种历时性的时间运动,统一和谐地流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先知、良知的忧郁者,他自觉地负荷着时代的痛苦,对人类的关怀令作者上下求索。1986年,他推出新作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酷似基督教的“耶稣”形象——阿夫季,但作者笔下的“耶稣”形象失去了重要的宗教因素,“上帝”是新的“上帝”,“耶稣”是当代的“耶稣”,是人类社会善与美的追求者,是真理与正义的探险者与殉难者。  相似文献   

14.
Jesuit education provided the first rigorous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Western world from the 1540s onwards. By 1773 more than 700 Jesu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ng some 250,000 students worldwide constituted the largest educational network in existence up to that time. At the present day, in 68 countries worldwide, the Society of Jesus is responsible for 848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erving an estimated 2.5 million lay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sive historiography of Jesuit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archives that the Society of Jesus has generated since 1540.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foundational Ratio Studiorum of 1599, a key educational document drawing on earlier traditions, and a source of later reformulations and scholarship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scope of Jesuit archives around the globe is examined and an assessment made of their significance for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There are few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at have aroused more fascination, during its four and a half centuries of existence, than the Society of Jesus, few that have inspired such curiosity and misunderstanding, such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2 2 Woodrow, Alain. The Jesuits: A Story of Power.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95: 10.   相似文献   

15.
金田起义前后,杨秀清、萧朝贵先后利用降僮巫术假托天父、天兄下凡,这与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争逐权力有关,其中,萧朝贵借天兄下凡的频次曾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这种频次变化与当日拜上帝会内外政治形势之变动密切相关,是萧朝贵个人假托天兄下凡试图扩张权力的三次尝试.《天兄圣旨》中天母、天嫂、天妻作为天兄活动的附属品,其现身亦出于洪秀全、萧朝贵玩弄权术之现实需要,在洪秀全所建构之宗教理论体系中,天母、天嫂、天妻始终牢固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远藤周作对于宗教的理解很复杂。虽然从小就接受了洗礼,并经常与家人一起参加教会活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远藤周作本人并不十分确信主耶稣的存在。因此在他的早期小说《沉默》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洛特里哥神甫对于主耶稣存在本身的质疑,以及对于主耶稣人格的怀疑:主耶稣明知犹大要出卖自己但却不加以制止,牺牲犹大借以成就自己荣耀的人生。而到了后期,远藤不再为主耶稣是否存在而感到困惑,他的宗教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因此在他的后期小说《深河》中,远藤借小说主人公大津之口,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神的理解:“神拥有多种面孔。”从早期的《沉默》到后期的《深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远藤多元化宗教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晚明士大夫对耶稣的身份及其即生意义的理解,意欲通过此个案来探讨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机制。晚明士大夫对耶稣形象的歧异理解表明,一个人、一种文化在理解异文化时,总是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前理解。带着成见和前理解看待外来文化,比照已有的概念框架理解外来文化,往往容易将之简单纳入已有的分类框架,却过滤掉了与自己文化相异的部分,难以达到深层的文化理解与交流。尊重文化差异,减少成见和前理解,修正或者重组观念框架,才能逐步达到真正的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多数关于中国明清时期天主教史的研究作品 ,多讨论耶稣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适应”策略 ,而对其他修会 ,包括道明会和方济会的研究较少谈及。该文运用多种中、西材料 ,将明末清初在华的三个主要修会的来华人数及不同的传教方法进行了简要比较。并从不同修会间的固有冲突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礼仪之争的部分根源和不同避免性。  相似文献   

19.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其他作品一样,《白痴》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作品通过梅诗金的形象塑造揭示出其道德倾向:首先是对近现代用经验理性来规定道德价值判断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同时重新界定了道德情感在道德伦理中的地位,特别是恻隐之心在道德体系中的根本作用,表达了以基督教为核心、以基督为人格美和道德美的标准,并以这种“美”拯救世界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