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燕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家拍集体照有年头了。几十号人,咔哒一声照下来,就有睁眼的、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玉照,自然不高兴。拍照,形象是头等大事,全靠修改也难,于是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闭眼状。这位朋友换了个思路,大获成  相似文献   

2.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位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好多年中,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变通一下,了。几十号人,“咔哒”一声下去,睁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也眼的、闭眼的全有。于是喊:“一、是如此,不应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二、三。”偏偏有些人不合作,在应该摆脱习惯思考方法的束缚,培“三”字上坚持不住,作闭眼状。这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位摄影师换个角度思考,大获成如,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功。他请大伙儿全闭上眼,仍喊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一、二、三”,但在“三”字上齐睁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在…  相似文献   

3.
照相时喊“一、二、三”,总是有人坚持不住,恰巧在喊“三”字时眨眼睛。这次,照相师傅又来了。令人奇怪的是,他不是叫大家注意看镜头,而是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他的口令。随着“一、二、三,睁眼”的口令声,大家一齐睁开眼。  相似文献   

4.
换一种思路     
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家拍集体照有些年头了,新近却遇到一个难题。由于合影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排排坐的站的,时间稍长.不免犯困,即使不闭目养神,也会不时地眨眨眼睛。上百个人,“咔嚓”一声照下来,老是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玉照,自然不高兴:我一直都睁着眼,就眨了那么一下,你怎么偏偏逮这个时候照?这不歪曲我的形象吗?  相似文献   

5.
〔写作材料〕一位摄影师在为一伙人照相,可是连照了三次,都没成功,原因是无论摄影师如何让大家睁好眼,可在拍照的瞬间,总会有人禁不住闭眼。正当摄影师束手无策时,一个人给摄影师出了个主意。他让大家都闭上眼,然后当摄影师喊到“三”时,大家一起睁眼看摄像镜头,结果只一次就成功了,而且没有一个人闭眼。在我们对待事情,分析问题时,从一个角度有时往往很难突破,可是只要我们稍微转变一下角度,困难可能就能很轻松地得到解决,境遇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你有这方面的经历、感受吗?你对此有何认识?请以“角度”为话题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围绕话题才…  相似文献   

6.
拍照     
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会拍集体照有些年头了,很有心得。拍集体照,最难的就是大家的眼睛问题;几十个人,甚至上百口子,咔哒一声照下来,就是有睁眼的,闭眼的。闭眼的看到照片自然不高兴:我90%以上的时间都是睁着眼,你为  相似文献   

7.
拍照     
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会拍集体照有些年头了,很有心得。拍好集体照,最难的是大家的眼睛问题:几十个人,甚至上百口子,咔哒一声照下来,就有睁眼的,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玉照,自然不高兴:我90%以上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让我亮一副没精打采的相?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  相似文献   

8.
睁眼闭眼     
唱二人转的小沈阳这一年火了,说不上是喜欢还是厌烦,但他说的那句话,让人忘不了。"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这话厉害,生活的节律和生命的长度,就在这睁眼闭眼间都说到了。认真想一下这个题目,还真耐人寻味。睁眼闭  相似文献   

9.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0.
挑战自我     
一、脑筋急转弯1.世界上什么海既不产盐,也没有鱼?2.什么东西永远吃不饱?3.小王有个弟弟,但弟弟却否认有个哥哥,为什么?4.什么东西越洗越脏?5.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一只小老鼠后,为何拔腿就跑?二、猜谜语1.十滴水(打一字)2.五句话(打一成语)3.永久平安(打一中国地名)三、拍脑袋三、拍脑袋谁吃了蛋糕?小李买了一块上好的蛋糕准备去庆祝小王的生日,可是蛋糕不知被哪一个淘气鬼朋友吃掉了。于是,他生气地责问四个“嫌疑犯”———四个淘气鬼朋友。他得到的回答:A说:“B吃啦。”B说:“D吃啦。”C说:“我…  相似文献   

11.
三人行     
说到三人行,我一下子想到“众”这个字。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稳定而美观。我不知是哪位“圣人”发明了这个“众”字,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他发明这个字的经过。他一直想创造一个字来表现“多个人组成的集体”这个含义。他住的地方有三个人,关系十分好,总在一起工作,挣到的钱按劳分配,三个人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因为他们总并肩行走,大家都称他们“三人行”,于是那人联想到把三个“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字。可是,把三个“人”竖着由上到下排放,这字太长了;把三个“人”横着从左到右排放,这字又太宽了;苦恼之余,他猛然发现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并很善于调节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两个人也十分听从他。那个一心想发明一个“众”字的人终于想到了将三个“人”字  相似文献   

12.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无论近诗,近史.像赋,像论,都富有审美趣味;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13.
纪晓岚祝寿     
纪晓岚是清朝人。他学识渊博,文思敏捷,爱开玩笑。有一次,朝中的一个大官的母亲做寿,纪晓岚同他的朋友一起去祝贺。大官和他的亲朋好友一见纪晓岚,便喜出望外,执意要纪晓岚题诗。纪晓岚稍微沉吟一下,便答应了。不料,他张口就说了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一听,大为惊讶:今天是祝寿的日子,怎么开口骂人了?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了下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哦,原来纪晓岚尊奉老太太为“九天仙女”,怪不得“不是人”了。这时,大家才转惊为喜了。于是,纪晓岚又吟出了第三句:“儿孙个个皆成贼。”自然,大官和他的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14.
朱金凤 《山东教育》2004,(29):47-48
师:上课之前我想让大家帮个忙。我有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要参加摄影作品展,他让我给他的作品取名字。今天,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投影作品。作品的内容是一群鸽子和一些人正在玩耍,有一个小男孩手拿食物喂鸽子,一只鸽子站在他的头顶上休息)有两个要求,一是取的名字必须表现画面的主题或氛围,二是不能超过4个字。(学生兴致很高,马上有人回答)生:我取的名字是“朋友”。生:我的名字是“和平”。生:“情趣”。生:“快乐”。生:“依靠”。生:“小鸟依人”。(有人鼓掌)师:刚才大家取的名字很好,也有诗意。从画面上不难看出,人的存在,让鸟有了依…  相似文献   

15.
也谈教育的"三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你怎样看待“三胡策略”?我被他问“胡”了。反问他:“三胡”是哪三胡?他说:“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我脱口而出:“胡闹!”他郑重地拿出《教育参考》杂志2003年第12期给我看。我翻开这本杂志,上面真的赫然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三胡策略》。我浏览一遍,不禁为自己的无知和唐突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16.
巧算大PK     
麻辣鲜师丁走进教室,满面春风,高兴地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你们好!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有一次,爱因斯坦卧病在床,一位朋友去看他,寒喧了一阵之后,他要这位朋友出一道数学题给他做。朋友想了一下,就出了个乘法的运算题目:“2976×2924=?”  相似文献   

17.
重庆作文试题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感觉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到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咬紧一下牙关,再攀一点高度!“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和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8.
二”和“两”都有表数目的“共性”。“二”的“个性”有:(一)表示第二,次第。如:二手货。(二)两样。如:心无二用;“两”的“个性”有:(一)表双方。如:两厢情愿。(二)表不定的数目。如:他真有两下。(三)市制重量单位。  “两”和“二”不仅在意思上同中有异,它们还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共性”和“个性”呢。  共同之处是:  一、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如“二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  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可用,但“千”在“万、亿”后,用…  相似文献   

19.
妙语圆桌     
1.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并排坐在最前面的位置上。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过头来,嘴里嘟哝着:“一个,两个,三个……”“你在干什么?”剧作者问。“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人。”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这次,那个朋友也回过头来找,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一个。“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时,也有人打瞌睡。”小仲马向他朋友指的方向望了一下,“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的戏睡了,至今未醒的人。”  相似文献   

20.
睁眼闭眼     
对唱二人转的小沈阳,说不上是喜欢还是厌烦。但他说的那话,让人忘不了: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这话厉害,生活的节度和生命的长度,就在这睁眼闭眼间都说到了。认真想—下这个题目,还真耐人寻味。睁眼闭眼间我们都怎么啦?活着,为生活奔波,还要做一个又一个的梦。活着,就是能吃能喝能喘气,光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