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三贴近”原则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选题中要牢牢把握“三贴近“的选题原则,力求探讨主题鲜明的事件、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使报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的效果。一名好的电视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于日寸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规范化电视新闻采编和加工的工作,将电视新闻纳入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就必须通过为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其质量和标准,进而全面的提高和完善电视新闻的行业品质和收视率。本文针对当前电视新闻行业的现状,就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编加工工作的质量和要求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作者的个人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理论广播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广播电台的理论节目对听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帮助听众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要使理论广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观点、事实正确以外,还必须讲究宣传艺术。同时应当在写作、编排、播音和制作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第一,从写作来说,要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就是主持人节目,目前也离不开写稿。因而,写作这一环节在整个理论宣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深入浅出:理论广播要尽可能采用就事论理、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对某…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采访出好新闻的必要条件,历来为新闻界所倡导,这种优良的传统让许多的新闻工作者受益匪浅。要发掘电视新闻的新、真、趣、美,想找到这些蕴藏在大千世界里的宝藏,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以前读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有些段落因为精彩,我至今尚有印象。譬如谈诗中的比喻,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谈《拉奥孔》)寥寥数语,将这种修辞手段的原理和技巧和盘托出。我以为这种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章至少于我是好文章,因为它自有一种可亲近感。也许有人以为太亲近,易狎。  相似文献   

6.
某诗刊发表了一首叫《思》的诗。诗文只一行:“载着梦的竹篮掉进深井——”。载着梦的竹篮子是什么样儿? 掉进了深井又象征什么? 那个题目是相思、思念或是思考? 有的作者写文章,爱搬弄新名词,生怕人家读懂了似的。如,某报宣传一位先进人物,讲到感人之处时,来了这样一句:“他未曾把缺乏食物的信息反馈到大脑”。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他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内电视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收视率大行王道的现状,“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新闻弥补叙事断点、提升自身可视性与感染力的有效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本文拟从传播学、叙事学之视域澄清“情景再现”并非有违新闻真实,并就如何规范运用“情景再现”以保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邱金太 《东南传播》2010,(10):141-142
电视新闻节目"兴奋点"设计得当与否,决定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与否。"兴奋点"动情、新鲜,富有感染力,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里,笔者就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对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计"兴奋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近两年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可以见到一种极具画面感染力的新闻报道方式——电视新闻特写。它抓住某一新闻事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感人场景或新闻事件中的某些细节,用充满感情的解说和逼真感人的现场画面调动观众的情绪,将报道推向情感起伏的高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受观众的欢迎。 特写本是电影中的术语,指人物或事物的细部镜头,在影视传播中主要用于加强传播的视觉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新闻文体,特写在我国“五四”时期己出现,并在三、四十年代兴旺、发展,建国后更得到进一步充实。但特写一词在人们的脑海里一直是与报纸结缘的。我们对特写的了解也是从  相似文献   

11.
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从业人员来说,改版并不是个陌生的词汇。曾几何时,改版被很多人认为是让节目走出困境的不二良方,然而,随着节目改版的频率越来越快,生存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才渐渐意识到,节目衰老得快并不仅是外衣不够时尚华丽那么简单。在改版这条路上,我们到底走进了哪些误区,要想保证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最关键的问题被我们忽视掉了呢?  相似文献   

12.
李田 《新闻前哨》2004,(1):38-39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快捷”是新闻的“生命”。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电视新闻,恰在“真实”与“快捷”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善于进行“抢拍”与“抓拍”,应是新闻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虽然抢(抓)拍的镜头从专业技术上看,常有不够完美之处,难以尽善尽美。然而,就其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和生动性来看却是多少摆拍出来的画面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3.
岳坤莉 《新闻窗》2013,(1):79-80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在广播电视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各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各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例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读报节目。  相似文献   

14.
顾相林 《青年记者》2007,(14):121-121
电视新闻宣传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形声并茂,快速高效。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固有的优势也在弱化。笔者认为,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新”与“深”的关系,才能不断拉长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播报方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播音员出场往往是正襟端坐,仪态内敛含蓄,开口字正腔圆,措辞接近书面语。这种方式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播”。“播”的方式以其正统性和权威感在电视新闻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不容否认的是,另一种新兴的播报方式却日渐走红于电视屏幕,在这里我们不妨称其为“说”。  相似文献   

16.
冯旭辉 《今传媒》2011,(5):82-83
电视技术的出现也就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然而这一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方式,并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基本要素入手,对电视新闻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了综合评定,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视新闻的长处,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且不断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深入出精品     
我认为,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摄取的。摄影记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把自己看到的受了感动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处于萌芽状态,但又是生活中最富有典型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事物迅速地通过摄影报道加以反映,去推动事物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 摄影记者是靠新闻事实来拍照片的,到哪里去找最新最活最有生命力的新闻事实呢?只有深入观察和直接感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情景,捕捉闪耀着时代光彩的新闻照片。这样触景生情拍出来的新闻照片,才富有现场感,充满着生活气息,情景交融、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电视新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增加了电视媒介的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必须重视对自身的改革创新,这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加工"对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当前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加工"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再加工"水平的策略,旨在为提升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学会做好电视新闻的标题。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才能吸引观众。笔者认为,做好电视新闻标题,有几个方面的“宜”与“不宜”,在此提出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一、“说新闻”蔚然成风近年来,“说新闻”在电视新闻界可以说蔚然成风。最初,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陈鲁豫一改往常的坐播为站播,语言上一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播报方式,而像平常讲话那样把新闻说出来。没想到这一改竟领了风气之先,这种播音方式在内地迅速风行开来。据笔者有限的见闻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采用“说新闻”这一方式的新闻栏目就不下十几个。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自不必说,它在这方面比《凤凰早班车》走得更远,都有了“戏说”的味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大潮的冲击下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现在播报》海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