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莫言获奖令教育振奋还是尴尬?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让许多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中国本土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多年来就一直有一个诺贝尔情结,认为泱泱大国而无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乃是中国人的一种耻辱,当然更是教育的耻辱,因为人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教育的失职。这也是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梦,而莫言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次的获奖是诺贝尔奖选择了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莫言对于诺贝尔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获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来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莫言获奖是否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经报道,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对于拥有强烈诺贝尔情结的国人而言,无疑了却了一桩夙愿。因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中国本土始终未能孕育、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也一直困扰着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均有着卓越成就的这个国家,这  相似文献   

4.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相似文献   

5.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件特大喜讯,因为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一个诺贝尔情结:如果我们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就证明我们的科学技术很落后,就证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就说明我们对世界文明的创造性贡献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诺贝尔奖首次由本土华人作家获得,似乎解开了国人的情结。但这对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11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喜事.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如沈从文等作家也曾经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满足了很多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对莫言个人的肯定,这固然会令国人兴奋,会对中国文学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也不妨看淡这个奖项.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多年来,"中国作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作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问題一直不绝于耳。文学界不必说了。我在大学教书,学生们也常常问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国人有深重的"诺贝尔情结"。这"情结",无疑是中国文化何时走向世界、何时得到世界的尊重这一心态的强烈体现。虽然,事实上,中国文化已走向了世界——从无人不爱的中国菜到神奇无比的"功夫",还有高深莫测的"风水"、华美绝伦的京剧、酣暢淋漓的张艺谋电影……但国人并不满足。  相似文献   

11.
许子东 《大学生》2013,(13):108-109
解码莫言大概十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中唯一懂中文的教授马悦然到岭南大学座谈交流。马悦然走到任何地方.大家都问同一个问题:谁会得诺贝尔奖?我建议他改名叫诺悦然。那次到岭南大学也是.我记得和他讨论.我说中国作家获奖有六个原因。其实是开玩笑,缘由是很多年前.一些作家在南京开会,王安忆开玩笑说,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就像中六合彩。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众声喧哗,莫言本人也"狂喜并惶恐"着.其实莫言曾获奖不少哦,比如"茅盾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都比不得诺贝尔奖带给他的殊荣.我们一起来重温诺贝尔奖的由来及那些关于诺贝尔奖的事.  相似文献   

13.
郭微 《考试周刊》2012,(85):188-188
诺贝尔奖,是面向世界的呐喊和肯定,“诺贝尔奖情结”,一直成为无数中国人仰望的“美丽羁绊”。201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中,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证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首位中国籍作家,填补了中国在诺贝尔奖上长久缺位的缺憾。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才会出现领头雁;一个勇于创造的民族,才会永葆活力。开放的中国,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创新教育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所在。幼儿教育作为人的毕生发展的奠基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始发站。  相似文献   

14.
十月金秋,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本土作家,把诺贝尔奖在中国由神话变成了身边故事。释放出国人郁结已久的诺贝尔奖焦虑与渴望。对于压抑与负载过重的教育,莫言获奖的确触发了太多的渴盼与冲动。  相似文献   

15.
2012科学盛典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再次成为科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文学奖。这是新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此项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其他的科学奖也都各归其主。这些获奖的科学家分别是:日本的山中伸弥与英国的约翰·格登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诺贝尔奖与它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根据105年前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一种科学奖项。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获得了 355项发明专利,涉及炸药、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诸多领域。诺贝尔生前经营油田和炸药…  相似文献   

17.
很多中国人都有一个诺贝尔奖情结,认为中国一直没有得过诺贝尔奖,说明中国的科学技术甚至不如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都有人得到过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8.
央视网消息:莫言终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也成为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1、《纽约时报》: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是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的文化高点。该报评论称,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他的获奖也打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生》2013,(Z1):22-25
2012年,最振奋中国文坛的大事莫过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从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发,至今已过去了一百多个年头。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对诺贝尔奖的热望逐日剧增,几乎成了一个"心病"。而莫言的获奖,无疑是为整个中华民族打了一剂"强心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荣耀的一刻,回顾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的"恩恩怨怨",也展望诺奖在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奖与中国等问题,学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得到文学界以及国家体制认可的中国在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有关莫言获奖本身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诺奖等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后莫言时代的新的诺贝尔奖焦虑。文章引入近代世界史上与殖民相关的制度殖民、新殖民和后殖民三个阶段的方法或背景,来阐释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