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梧樟 《四川档案》2005,(3):18-19
2005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西南民族大学采访了一位传奇的人物——一位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位藏族飞行员札喜泽仁。一走进家门,我们便见到了一位身着宝蓝色唐装,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他1.80米的个子,满头银丝,背有些微驼,几道深深的鱼尾纹和有些深陷的双眼。谁也没有想到,他竟是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说明来意,老人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三个女儿的陪同下,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资料和照片,娓娓讲述起从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禹菲 《新闻三昧》2007,(12):54-56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来自另一个国家,却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并且为此经历了种种坎坷波折,甚至生死关头的考验,却始终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3.
刘言 《四川档案》2010,(6):22-23
去年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走进成都市档案馆查询大厅,他一脸焦急地寻找着什么。接待人员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他叫邹汝祥,  相似文献   

4.
提起穆青,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60年代脍炙人口的著名通讯。 作为时代的名记者穆青的近况如何? 1995年3月25日下午1时30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刚下轿车,就被等候已久的中国新闻学院的全体师生团团围住……这位老人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灰色夹克,无论从哪个角度打量,都显得格外朴实,平易近人。惟一引人注目的是,与同龄老者相比,他的目光异样有神,似乎始终在洞察着周围的一切。健康的老人满脸微笑,向激动地鼓掌迎接他的学生频频挥手致意……  相似文献   

5.
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轨迹 江西弋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出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一八九九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当日在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大户人家,诞生了一个小孙孙。祖父方长庚老人高兴得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老人给孙子取名远镇,家里人都习惯叫他的乳名正鹄,人们熟知的却是他的学名志敏。  相似文献   

6.
绿衣 《报林求索》2009,(12):20-23
在两个城市中心拥有大型雕像,帝国大厦曾为其亮灯,每年生日时数百"大力水手迷"聚集在一起召开野餐会为其庆祝生日——这对于一个80岁的老人来说,可算不赖了吧?更何况这个老人还只是一个虚拟的漫画人物,他就是——大力水手!  相似文献   

7.
早听说扬中有两位雷锋战友,多年来在每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前后义务宣讲雷锋先进事迹.今年2月10日至13日,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前夕,笔者有幸约请扬中目前唯一健在的雷锋战友——原雷锋所在团政治处副主任孔繁顺进行了两次访谈.另一位战友,曾任雷锋所在团政治处干事的金国宝已于4年前去世.提起雷锋,孔繁顺老人一脸兴奋,侃侃而谈.在访谈过程中,他向笔者展示了珍藏的一件宝贝——1张4时雷锋穿一身军装手持冲锋枪的正面黑白照片,该照片是1961年雷锋在牺牲前一年赠送给他的.孔繁顺当时在部队是怎样认识雷锋的?与雷锋有哪些交往?雷锋又怎么会把自己的照片送给他的呢?面对疑惑,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出许多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  相似文献   

8.
何发  肖捷 《出版参考》2010,(9):35-35
老人感觉到这个夏天在一天天变凉。老人要走了。老人不想走。老人舍不得居住的土屋,更舍不得他多年的老伴。老伴为他养育五儿三女,吃了一辈子苦。老人和老伴儿孙满堂,可儿孙们却很少去他们住的土屋。  相似文献   

9.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上虞县谢塘镇塘前村,一位顾姓老人躺在病榻上,生命垂危。老人一辈子挣扎在贫困线上,无儿无女。在他病榻前忙碌着的是村干部及其家人。病痛折磨着老人的肉体,却未能摧毁老人的思维。顾家的祖上也荣耀过,在他的怀中就保存着祖上受皇恩沐浴的凭证——康熙皇帝的诏书。这份诏书是顾家儿孙们的骄傲,其价值被顾家儿孙从精神延伸至物质上,无限放大,他们像护身符、传家的稀世珍宝一样珍藏它,代代相传。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精神都能转为物质,世事更替,到顾老伯从父辈手中接过这诏书时,家道已日暮西山,连娶妻生子这种延续家族的基本大业也不能完…  相似文献   

12.
编写着程序,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制作地图代码,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个主角想象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出乎意料的是,他是一位已过花甲的老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总工程师魏福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7日下午,一对父女来到了石景山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室.在接待过程中,工作人员小韩发现老人是一位聋哑人,只能通过手势和纸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好在有他女儿帮忙,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来意有了大概的了解. 原来老人的妻子是外地户口,现已结婚10年,按照相关政策可以把户口迁入北京市.他来档案馆的目的就是调取他们夫妻当年结婚的档案,为妻子办理户口进京手续的.在调取老人结婚档案的时候,细心的小韩发现老人原来在黑龙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与现任妻子是再婚.  相似文献   

14.
一简朴的客厅里,坐着一位老人。他身穿一件宽大的浅褐色开襟毛线衣,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从镜片中透出睿智、幽默,机敏、慈祥的目光。一根普普通通的拐杖,斜搁在他的双腿间,那是他的半条腿——他的右腿在不堪回首的往日,被造反“英雄”迫害致残。这是我第一次拜访他。但是,我“认识”他已有二十多年了。当我还是初中学生的时候,就曾读过他写的《包身工》。那是描述旧中国纱厂童工奴隶般  相似文献   

15.
遥记在学校的时候,一位新闻前辈讲公开课,有一句话我始终不忘.他说:“记者谈新闻的作用,常用‘探寻事实真相’描述.但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些报道,就会警醒——事实不等于真相”.等到自己成为传媒人,这句话又隐隐浮现脑海.2009年,济南一媒体报道“七旬老人拾荒孝母”的新闻,大致是说一位外地到济南的七旬老人,靠拾荒养活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红得发紫的“杜拉拉”,现在有了英国版。陕西师范大学推出的新书《爱德华礼物》,讲的正是英国杜拉拉的故事。本书的故事情节简单得没有任何波澜,一个职场失意的年轻人麦特,在常去的星巴克咖啡店巧遇爱德华——这个神仙般的老人,他总是“凑巧”的出现在麦特有职场困惑的时候,帮助他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7.
缅怀储老     
2011年1月18日16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95岁的高龄倒在他最后的岗位上,他就是原江苏省委书记储江。当储老病危的消息传来,我们很是震惊。2010年的中秋前夕我们看望老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以当时老人的健康状况来看,过百岁是没问题的。那天我与同事准备好了月饼和水果,驱车前往老  相似文献   

18.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9.
“10块、20块、50块……400块。”一沓皱巴巴的钱递到了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负责人手里。“这些钱还是用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一位老人亲切地说。老人叫田茂松,芷江县搬运装卸公司退休职工。芷江侗族自治县团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更为熟知的,是他的另一身份——位兢兢业业的拾荒者。  相似文献   

20.
父亲病故,母亲瘫痪,申庆伟不甘命运的摆布,在侍候母亲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考入了滑县师范。母病在床,他既不忍丢下老人远行,更不愿放弃学业,于是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