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嵘诗歌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诗论。以《诗品序》为中心剖析钟嵘的诗学观,即:追求自然美的"自然英旨说";情与物之"滋味说";定品第显优劣及诗者发泄哀怨凄苍的"风力说"。  相似文献   

2.
受到早期浪漫主义时期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诺瓦利斯抽象为"音乐性"之概念,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学观。本文以诺瓦利斯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整理诗人以音乐为模板对诗歌语言进行的批判,指出其在创作指导层面的不可实现性,并继续深入讨论了内心、世界、音乐与诗的关系,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完整的音乐诗学观。  相似文献   

3.
景时 《中国特殊教育》2021,(4):14-19,50
融合教育产生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融合教育看待学生差异的观点带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体现在本质观、价值观、生成观三个方面:学生的差异是"常态";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资源";学生的差异来源于"社会建构".然而,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存在着三方面内在矛盾:后现代理想与现代路径之间的矛盾;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 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乾、嘉之际,人文思潮涌动,"情"获得重新强调。伴随着情与理的冲突,清代诗学思想逐渐潜移暗转。在这样的诗学氛围中,袁枚与曹雪芹独具一格,崇尚性灵,强调真情。但在诗的发生方式上,袁枚强调"感兴",曹雪芹重视"立意",这是二者诗学观上的重大区别。通过比较曹雪芹与袁枚这一不同看法,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感兴"的运思方式更符合"性灵说"这条诗学潜流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至情"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情"、"理"观和"知"先于"行"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龙赋予其"至情"思想至少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强调"情"之"真";二是强调"情"之发生缘于道德主体"不忍人之心";三是强调"情"之义无返顾精神。这些价值内涵的赋予,既体现了对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接受,也是其在确立与强化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感成为社会改革当务之急的大背景下,对孟子提倡的绝对主义伦理精神的重新高扬,使其至情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复古特征。  相似文献   

8.
赵翼以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并使之成为整个赵氏诗学理论的核心,从而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说"。同时,他将辩证发展的史学观运用到诗学当中,并坚持"厚古而不薄今"的论诗原则。这是对明代以来诗学"复古"思潮的一次宣战,又为清代乾嘉而下的诗歌指明了一条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钟嵘的诗学思想突破了儒家的诗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歌理论主张,从而扭转了先秦两汉以来的诗学思潮,使古代诗学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钟嵘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儒家诗学原则的突破;二是对儒家诗学方法的突破;三是对儒家诗体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选本是选家文学观念的载体,《诗品》《文选》选目的异同反映了钟嵘、萧统诗学观的异同。出于对齐梁诗风的反拨,重新张扬儒家诗学观是二人共同的追求。萧统偏重对教化诗歌的选录,钟嵘以抒情作为诗歌的要义,反对“四声八病”为代表的声律说。他们的诗学观反映了齐梁时期诗歌的发展情况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构建了汉魏六朝的诗歌框架,为后世诗歌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