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赣南客家音乐,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有些艺术品种处于消亡式微的边缘。为了保护和发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赣南客家音乐,本文从"创新"、"教育"、"市场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对赣南客家音乐的保存和传承,为赣南客家音乐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赣南采茶是流传于江西赣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赣南民间歌舞和赣南采茶小戏的艺术结晶,是江西民间舞蹈的代表舞种。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音乐的分析,总结出赣南采茶的音乐特点;赣南采茶课堂训练组合伴奏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赣南采茶课堂训练组合伴奏音乐的选择应遵循"代表性、训练性、歌唱性"的"三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的出台将对整个赣南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振兴赣南苏区的背景下,借助中央支持的有力契机,通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赣南农村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出一些有利于赣南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促进赣南苏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播放赣南特产视频后,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样赣南特产,实物出示盒子(一面写着"赣南特产",一面写着"信丰安西脐橙") 左边学生观看说:是"赣南特产",右边学生观看说是"信丰安西脐橙",正面学生说什么也没有. 同样一个盒子,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一眼看出是什么特产,有的却看不出?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4月,在科技部、江西省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赣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赣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赣州市果业局、赣州市柑橘研究所、江西信丰绿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为"赣南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7.
蒋经国1939年6月来到赣南主政一方后,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蒋经国为什么在当时要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其原因令人深思,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蒋经国本人主观上想尝试出一条能够解决国民政府长期以来未能对地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途径;另外与蒋介石对他的"刻意锻炼"也是分不开的:客观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的相持阶段,蒋经国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控制能够充分汲取当地各种抗战资源支援前线,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为赣南民间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形成及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所地处赣南苏区的高校,赣南师范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高度重视并长期致力于苏区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所".2002年改为"中央苏区研究中心",2007年获批为"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  相似文献   

10.
将惯用于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研究加以创新,以赣南3类28种非物质传统民俗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从地点时间、形式主题和文化精神特征出发,识别出发生基因、表象基因和元素基因,并提取形式、文化和意义基因.通过建立详细的识别和提取步骤,对赣南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分类组合,分析其多元性的异同特征和内在联系机理,提取出赣南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的主体基因、共性基因和个性基因.并归纳出以"积极向上的传统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联系机理,为非物质传统民俗文化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特征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其研究文章多视角多侧面,少综合缺系统。对此拟作一次概论描述,认为:"三大技巧""一种模拟"是成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核心载体;诙谐幽默是贯穿赣南采茶舞蹈的精神气质;唱念带舞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形式;"男矮女高、男走女摇"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动律;"三种韵律"是赣南采茶舞蹈身体动作的基本韵味;"四个变化"是赣南采茶舞蹈队形变换的基本路线;正是由这六大特征的综合呈现,体现出赣南采茶舞蹈动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年会将于2015年4月24日-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现将本届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办与承办主办方:全国认知传播学会赣南师范学院承办方: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二、会议时间与地点2015年4月24日—26日江西赣州·赣南师范学院三、会议主题本届年会拟定主题是"认知传播:研究范式与学理建构"。具体包括下列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F0002-F0002
<正>2014年8月5日至8日,由复旦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十六次"积分方程、边值问题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15.
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是一部现代赣南采茶歌舞剧的代表剧目。它首演于1992年,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以及"首届牌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其中由陈裕光先生创作、编曲的音乐,曲调优美动人,作品大量采用"兴国山歌"、"宁都道情"、"于都古文"等音乐元素,并大胆采用"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的创腔手法,其中音乐与剧情达到完美融合,使得该剧成为赣南采茶戏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5周年,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宣传教育,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2016年5月7-8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主办,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第二届高校党史教育论坛"在赣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和第四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赣南师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这是2005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之后,赣南师院获得的又  相似文献   

19.
赣南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利用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007年至2009年,赣南医学院学工处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5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案例获全省三等奖.  相似文献   

20.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央苏区时期曾培育创造了艰苦奋斗、创造"第一等工作"等苏区精神;赣南也是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过程中,凝练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客家精神。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赣南师范学院继承和发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培育形成了具有赣南师范学院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