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人,与李斯同是法家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反潮流的一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个小国、弱国,当时正处在亡国与更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韩非看见韩国外受强国威胁,内有儒家学派的严重危害,国乱民贫,亡在旦夕,屡次上书韩  相似文献   

2.
《五蠹》选自《韩非子》一书,是韩非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共十七小节,洋洋洒洒七千余言,蔚为大观。按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至四小节为前一个部分,第五至十七小节为后一个部分。所谓“五蠹”,是指当时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国君左右亲近的人)、“商工之民”五种有害于国家的社会蠹虫。这篇文章依据古今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用充足的论据阐明了法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严厉斥责了那些不利于法治的“五蠹之民”,并提出了养耕战之士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韩非所列出的奸臣惑君的八种方法及对策的分析,并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提醒领导干部在诱惑面前头脑清醒,廉洁自律。  相似文献   

4.
新近教高中第三册《语文》《五蠹》篇,备课之中,发现课本注释及人教社“教参”很多疑点。现草列四疑,求教于语文界同仁。“修古”疑课文第一段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句。对于“期修古”,注释曰:“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这样解释,翻译起来,就得凭添几个中心词进去,才能使意义明确:“所以,圣人不要求(学习)远古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中较为重要的一卷,马建忠先生在这一卷中对动字的假借、四声别义、坐动、散动、连动句、兼语句等汉语语法现象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对拉丁语法的刻意模仿,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本文针对<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中所揭示的语法现象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的人口论虽有唯心史观的不足,但其对后世学者如马端临、徐光启、汪士铎等的人口思想与观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韩非子有关人口与货财的关系、人口与社会生活资料等观点对后世学者也有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秦王嬴政所见韩非文章究竟是司马迁《史记》所记《孤愤》和《五蠹》,还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储说》系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嬴政对《韩非子》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即秦国政坛浓郁的法家氛围、嬴政在性格上与法家人物的契合、嬴政继承君位后所面临的紧迫局面,揭示了嬴政接受法家思想的原因及法家思想对嬴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又见于《战国策·秦策一》,叫做“张仪说秦王”。这就产生了作品的归属的问题。宋元以来,研究《战国策》和《韩非子》的许多学者都对此发表过意见,但是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宋朝时,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鲍彪注《战国策》,先后否定了本文出于张仪。鲍彪指出,文中“所说皆仪死后事”,“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策》作“余韩”)  相似文献   

10.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12.
《五蠹》是韩非阐述自己政治思想观点的一篇力作。课文(节选)是全文开头部分,可看作一篇相对完整的政论文。全文不但思想观点突出,而且写作特色鲜明,主要有如下三点。一、运用多种事实,使论证充足有力本文的基本观点有个重要的中介概念——“事”,“世”(时代)与...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五蠹》:"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此句的断句及解释历来说法各异。这句话应该断句为"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其中"趣"当是"去"或"弃"的讹字。正确释义应该是"让他的(国家中)从事工商业的人民变少并且身份低下,以便使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的人(事)减少"。  相似文献   

14.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15.
(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这句话,本来是极言禹虽然为大王,但劳苦依然,以致于股(大腿)、胫(小腿)上都长不出汗毛。胈,课本注释为“大腿上的肉”,这个解释似乎有理,而当笔者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相似文献   

16.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它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40-42,135-137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一书为我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撰。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韩非子为战国时韩国人,是韩国诸公子之一。生平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和李斯同游于楚国,师从荀况。早年任职韩国,曾针对韩国的积弱国势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制、执势御臣、富国强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