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导致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发生流变的因素。它们主要分为“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已经渗透到“硬件”因素中 ,并对“硬件”因素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硬件”因素可以说是“软件”因素的物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中国的城市化、市民社会的形成、都市中产阶层的产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的迅速发展。指出了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的种种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随着大众价值观的变更,在审美领域便有审美新潮的不断涌动与审美风尚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审美进一步走向大众。这一切变迁既随世界潮流,又不乏鲜明的本土特色,给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9-43
宣传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新中国宣传画风格与题材既有对中国左翼美术的发扬又有对时代风格转变的过渡性,突出一种新审美风尚。该时段的宣传画作为一种对大众普及的美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精神表达的载体,还承担着构造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职责,反映出该时期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人们当下构建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审美文化分层流变的发展轨迹中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审美风尚的转变。在它的影响下 ,生活的“审美化”图景 ,已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 90年代社会审美风尚转变的总体面貌。而世俗性、娱乐性、形象性、体验的视觉化则构成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军 《教育与职业》2004,(24):23-24
审美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和目标,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作者认为应该从文本入手。文章紧扣《世说新语》这一文本,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重神的审美风尚,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论商代“神人以和”的审美风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善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现象以及哮风飞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精人以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7.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在唐代形成一股以“胡风”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唐代由三大胡舞引领的这股胡风热潮,对中华传统乐舞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唐诗中大量的乐舞诗保存了龟兹乐舞表演的现场记录,剥离掉唐人审美经验的主观感受,再用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加以参证,我们能够“还原”龟兹乐舞的历史原貌。探究这股“胡舞”唐人观舞后达成的一般审美共识,对“胡风”审美风尚的兴起、东渐及呈现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西域乐舞中进行文化溯源,解读中华美学精神“和合”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晚明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引人注目的时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城市风尚发生剧变,传统礼教受到了极大挑战。这些变化冲击着当时的文艺思潮,使得晚明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9.
壮民族有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物。这些文化遗存物制作比较粗拙,功能比较单一,缺少想像和蕴含,更缺少情感力量,体现的是一种朴素拙稚的审美印痕。这是当时壮民族先民还处于大自然的襁褓之中,直接从自然中摄取生活的必需品,直接依生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壮民族的生存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远古时期的生态审美印痕还遗存在以后的各种民风民俗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从《世说新语》入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重神的审美风尚,这三个方面是:人物品评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自然山水欣赏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艺术活动中"重神"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入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重神的审美风尚,这三个方面是:人物品评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自然山水欣赏中"重神"的审美风尚;艺术活动中"重神"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2.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地域意识审美一直贯穿始终,从一元化的乡土审美走向多元统一的乡土审美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地域意识审关流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代在继承先秦尊师传统的基础上,把尊师传统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尊师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一方面,官学教师的地位较高,政府对这类教师相对尊敬.这些人有官俸可享,有公舍可住,有进一步升迁之机遇.另一方面,在私学教师中,除"名儒世家"、"名师"有被察举征召之机会外,广大普通教师的社会地位则缺乏保障.实际上,汉代尊师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行为,存在于社会众阶层中,尤其是师生之间.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掌权者,还是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都表现出对教诲自己的师长的尊敬和礼貌,这说明在汉代尊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这种尊师风尚的形成既是先秦尊师理论与实践影响的结果,也是当时众多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倡导乃至身体力行的结果,同时也与汉代确立的重视教育的文教政策有关.尊重教师,就是肯定教育,重视知识,这种尊师的风尚,成为汉代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同时,尊师重道在学术思想上的表现即为严守师法、家法,这就严重地限制了学者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种墨守成规的做法,也使经学步入了僵化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蕴涵着一些特殊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形态。如冕服中的冕旒,便积淀着宗法制统治阶级作为宣扬,制造“天命观”或“王权神授”等先验理念和神秘氛围所体现出来的欲盖弥彰的审美经验和隐秘黠慧的审美心理。而“象刑”,则是以象征性惩恶儆尤的寓意形式和负面审美价值,来宣示法律刑罚效应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现象形态。此外,以错采镂金,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审美价值,是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宗法制社会等观念和制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晋社会唯美风尚的盛行,使得人们对容貌姣美之人给予高度赞誉,加之人物品评也重视人物的神采与风姿,从而使得这些士人在获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仕途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潘岳因其姿容甚美,不仅赢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最伟大的、最美的艺术创造,聆听美妙音乐能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美的气息,因为音乐里蕴含着和人类息息相通的一种审美特质,有诱人的魅力。而中国古典音乐就具有这种审美特质,能使听者的心灵深受震撼。本文主要探索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助力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表现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凝结着中华民族人情美、饮食美、服饰美和生活环境美等多方面的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审美追求,其中浓郁醇厚的人情美是其最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上世纪初因西学东渐使文人画主流地受到强烈冲击,失却往日的辉煌。而当代中国画的面貌与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差异,其思想文化内涵的质变,使中国画经历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变。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人画的画理作一番梳理。正本溯源,这将对中国画的“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引用古人的山水诗词,阐述了山、水景观各自的造景功能及其旅游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给大自然所带来的美景,借此把我国的山水景观渗透到文化氛围中,使其具有文化底蕴,从而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传入,中国的女性写作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开始通过女性化写作突围经典的男性话语。尤其是当代都市女性小说的创作。更是体现了这种转变。而且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女性文学的审荑流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