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2,(1):118-124
前面的《学林史话》,对我供职学林社的二十多年中,我社已经出版的和本应出而没出成的主要图书,大体上都已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但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好像还有一些遗漏。请教了几位熟悉“学林”的朋友,他们认为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书,  相似文献   

2.
今年一月开始,《光明日报》图书广告栏中,每周有一次商务印书馆的“日出一书·本周书目”的广告,刊登六本书目。从这几年全国图书出版情况看,出书品种不断增加,有的出版社每年出书总计,已经达到或超过“日出一书”的水平但这样宣传介绍,建国以来还是仅此一家。在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就曾  相似文献   

3.
浙江少儿出版社建社有8年了。8年来,浙少社不断拓宽出书路子,书越出越整齐,越出越有气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书风貌。浏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出版物,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印象之一:注重德才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浙少社在发挥图书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方面,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配合教育的书,各少儿社每年都出几套,而浙少社在这方面所以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于他们善于把握时机,比较敏锐而及时。去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当新华书  相似文献   

4.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2):97-105
小社出大书之三——《中国民居》 前两次说的是“学林”的丛书,现在回过头来再谈“学林”的“大书”。前面我曾经说过:“学林”每隔两年左右就要“爆炸”一颗“原子弹”,即出一本“大书”。但是,这些“大书”并非“两年左右”就可以出得来的,而大都要经过三五年、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筹划和磨练才能打造成功。  相似文献   

5.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3):109-115
“学林”图书的若干“第一” “学林”成立以来,出了数千种图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大书、丛书等以外,还有一些颇有特色并略有影响的书值得一提。这里,我以在“学林”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若干“第一”的书稍加介绍。  相似文献   

6.
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着重调整办社思路,以有特色的办社方针、目标、措施等,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口号:争一流,出好书,创大利,育新人。换言之,即“四出”:出名、出书、出钱、出人。□目标:建设有一个人员少、规模小、运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刊》2011,(6):3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社不在大,有书则灵。学林出版社便是一家有书的出版社。该社成立30年来,高举学术的旗帜,坚持文化的品格,敢于别开生面,善于拾遗补缺,形成了独特的出书结构和编辑个性。从中我们既可看到新时期中国出版的前进足迹,又可看到中国出版人开拓的勇气和创造的智慧。适值该社庆祝建社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组笔谈,祝福"学林"春光常驻,春色满园。  相似文献   

8.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的价值要回归图书本身,这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出书,不一定是为了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或精神,而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这样的书看上去装帧得很豪华、很漂亮,但是没有有分量、有价值的内容。对这样的书,我认为就没什么出版意义。出版一本图书是否有意义,要看这本书有没有真正很充实、很内在的思想,有没有值得传播的价值。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必须保证读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书荒     
苏联是一个“出书大国”,每年出版20亿册书,每年出口图书超过7000万册,这些数字都是创世界纪录的。苏联出书量尽管如此巨大,长期来还是出现较严重的书荒问题。有许多为人们喜爱的书很难购到而同时又有许多书乏人问津,在书店、图书馆中大量积压或无人借阅。这种奇特现象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0.
优化选题,调整和完善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繁荣出版,多出好书的关键,也是出版社实现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根本途径。衡量一个出版社是否成熟,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出书结构。当前在出版界要注意用个别图书的“轰动效应”,代替整体结构“规模效应”的倾向。如果把每年抓几本“打炮”的图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个出版发布会或座谈会,在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1.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3):117-121
在“学林”早期出版的“大书”中,有一本比较特殊,那就是《隋唐文化》。因为,别的“大书”都是单独一本,而《隋唐文化》则是由一本“大书”引出一套“大书”的“带头羊”。《隋唐文化》是陕西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仁波同志主编的一本大型画册。我社在成立后不久就列人了选题计划。由于我社与香港商务和香港三联合作出书的成功,也引起了同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成员的香港中华书局的兴趣。于是,在1988年8月26日,  相似文献   

12.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13.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既倡导出版界造“大船”,又肯定了大小并存的必要,并指出小社要走“小而优”“小而特”的发展道路。我们是一个出书面窄的小社,没有造“大船”的条件,只有走好后一条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优”就是要优质高效。我们出书要努力争取做到五优:优秀的作者、优秀的内容、优良的编校质量、优良的印装质量、优质的服务。以人员结构与部门设置合理、分工合理、工作流程合理、规章制度合理等五个合理去争取最高的工作效率。“特”就是出书要有特色。对我社就是要在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出版k…  相似文献   

14.
“抓”出来的成效──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思想品德教育读物的基本思路骆之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多出书、出好书。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出版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图书摆在重要的地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伊始,就坚持有重点、有计划地...  相似文献   

15.
我到作家社后,提出了"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的理念,这是我对作家社的定位。文化不能完全像商人那样操作,文化要不断提供原创作品,培养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16.
每年出九万多种书又好又不好现在全国每年出书九万多种,是好还是不好?对这个问题,各人的答案不会一致。我的答案是:又好又不好。说好,是因为这些书显示了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速度,从1979年的每年出书一万多种,增长到现在每年出书九万  相似文献   

17.
我社自1980年建社以来,始终坚持“出书质量第一”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些出书质量观,摸索一些质量控制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撰写成文,以就教于各位出版同仁。出书质量观出书质量是指所出全部图书的总体质量,这是衡量一个出版社办得好不好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应予关注的首要问题。出书质量自然包含每一本具体书的图书质量,没有部分就没有总体;但总体又不是其所属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我们认为,出书质量包含  相似文献   

18.
出版改革的目的是多出好书改革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出版改革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多出书,出好书。这里强调一个“好”字,因为书籍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本好书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产生高尚的情操;一本坏书诱使人们堕落腐化,走上犯罪的道路.出版事业要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知识,积累文化,推动改革与开放方面发挥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能不讲究出书质量,不能不强调一个好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近年来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数量,狠抓利润。为了利润(或者叫经济效益),有的出版社抢出与本  相似文献   

19.
动态集装箱     
美2005年出书少大出版社没减少据鲍克公司估计,2005年美国出版图书量减少9%,出版业大多数成员认为,多年来出版图书过剩问题应当加以纠正,不少人说下降得还不够,而且主要是中小出版社少出书,应当减少的大出版社恰没有怎么减少出书。衣阿华城一位小出版社负责人哈里斯说,主要是独立经营的出版社减少出书,出版图书总量下降的意义并不大,我关心的是小出版社受冲击最大。鲍克公司按“小型和中型社”、“中型和大型社”加以说明,他们分别减少10%和15%,但主要出版社仅下降1%。大出版社哈珀-柯林斯总裁弗雷德慢说,大多数人都同意出版的书太多,我们总…  相似文献   

20.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4):113-119
失之交臂的遗憾——一些拟出而没出成的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要留好书在人间》,表示自己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给出版社赚多少钱,但是要努力让出版社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好书,以不辜负编辑出版这个"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几十年来,我和我们学林社的同志们也确实已经并且还在继续为此努力奋斗。在前面的《学林史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