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焕孪 《云南教育》2001,(21):43-44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种解法都是以四则运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两者的解法既存在明显的区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提示、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呢?一、以旧引新,揭示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之间的联系算术知识是代数知识的基础,代数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四则运算,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初步学会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穿插一些5+□=12、45÷()=9之类的算式,使学生知道可以用符号来…  相似文献   

2.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算术解应用题的区别与联系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区别在于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算术法解应用题所列出的算式全是已知数,它是用已知表达未知,未知数(问题所求)是计算结果,算式不能直接反映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布列算式的思路一般是从所求问题出发,执果索因逆推而上,逐步寻找表达未知数的已知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期讨论吧话题是"算术法和方程法,哪个更重要"(详见本刊2011年7-8期)。用"分数解决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要用算术法逆向思考来解决问题,也是小学里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算术法和方程法孰轻孰重,老师们一直在争论。理解数量关系和培养方程思想,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参与讨论的众多老师的来稿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刻意地为算术法和方程法分出"伯仲"可能就会过犹不及,算术法和方程法都有各自的利弊,两者并重、因"题"制宜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本期讨论的话题,还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曾小平、刘长红两位教授的热切关注和专业解读,为我们深入地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龙青 《云南教育》2008,(10):33-33
中括号是数学中的一种符号,以往的教材是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引出的,即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后发现单用小括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必须运用中括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至少含四个数、三种运算。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在编写“中括号”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创设任何生活情境,而是以计算式题的形式直接呈现:“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算式:360÷[(12+6)×5],怎么算呢?”  相似文献   

5.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要学好用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先要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思考,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等量关系,然后列出程式,最后求出方程的解。 用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两种解法。这是因为任何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写成三个不同的等式,其中两个可构成方程式,另一个是算术关系式。 如: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可写成下列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 (2)路程÷时间=速度 (3)路程÷速度=时间 假如求时间,则(1)(2)式为方程式,(3)式…  相似文献   

6.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涉及加、减两种运算,教学难点是厘清数量关系。为了攻克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题意、动作演示数量关系、画图标注重难点、给算式编题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生的元认知从初中方程(组)的整体视角设计“从算式到方程”,通过对比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解决过程及使用人数,感受从算式“到”方程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及其所表示的数量,把纷乱无序的数整理成有序的相等关系,依据相等关系的不同使用方法,揭示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到”从何来。  相似文献   

8.
初一刚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总是不能适应,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做好中小学衔接,思维顺利地由算术向代数过渡,算式向方程过渡是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军  秦小玲 《四川教育》2002,(11):30-30
【活动设计】一、搭桥引线,故事激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猪八戒想戏弄孙悟空,于是拿来两个数字卡片(20、140),让孙悟空自由组合几个乘法算式。猪八戒十分得意,心想一定会难住孙悟空。机灵的孙悟空眼睛一转,随即写出了几个算式:20×140=()140×20=()20×()=140 ()×20=14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出问题: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孙悟空是怎样想的?紧接着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二、引导感知,探索规律。活动(1):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只列式,不计算"这种形式的题目在小学数学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是学生失分较为严重的一项。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容易混淆公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不理解等等。那如何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列对综合算式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粗浅地谈一谈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列对综合算式,  相似文献   

11.
"示意图"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起到"桥梁"作用,能实现从纯文字解决问题到算式解决问题的过渡,通过"纯文字解决问题→示意图解决问题→算式解决问题",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解决问题中各个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直至整体把握题意,构建数学模型。掌握了应用"示意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的标志总量除以总体的单位总量。即根据同质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总和和与之对应的总体单位数的对比计算的。其基本公式X=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xf/∑f,f表示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又称权数。算术平均数的这种计算特点符合客观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与社会经济过程相适应,计算方法简单易懂,是计算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指标最常用方法和最基本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计算和经济分析之中。 调和平均数也称倒数平均数,它是各个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数年来,电大系统的大中专教材中主要使用的是权数为特定形式(m=xf)的加权的调和平均数,是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依据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来计算,其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设计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其实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通过替换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教学实践表明用“算术”思维来理解倍比关系、差比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会给学生一种多变、难以把握的感觉,缺少一个统领思维的不变的核心。而用“代数”思维来解决问题,图式结合,以已知的等量关系为基准,在维系等式的平衡中体会变与不变的内涵,这样处理更易于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辩证思考肖铿(南昌师范学校)人们通常认为,复杂的算术应用题采用代数方法解答比较方便。这一看法有着显而易见的理论基础:代数知识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列方程通常比列综合算式更方便,用代数方法处理算术问题,常能收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15.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思路比较简单顺畅,思维难度小,且解法划一,可以使一些应用题化难为易,有明显的优越性。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以四则运算的基本应用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依据,综合运用了字母表示数和解方程等知识,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做好算术与代数的过渡衔接工作。对于刚刚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小学生来说,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受到算术解题思路的干扰,特别是逆向思维的算术解法的应用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把 X写在等号的一端,算术解法的算式放在另一端。因此,要帮…  相似文献   

16.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义务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它,需要经历"排除干扰"、"区分异同"、"寻找联系"、"返璞归真"四个层次.一、排除干扰义务段教学刚开始出现解应用题时,用的是算术法,从七年级开始才正式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由列算式改为列方程,有些学生一时间不适应这种改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常受到按算术方法列算式的思维方式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中安排的列综合算式解“几倍求和(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分步解答有关应用题,并掌握了“倍数关系”、“部总关系”等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是先分步解答,然后用“代换法”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列成一道综合算式。笔者认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这一技能的形成,并不是只有把两道分步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这一条途径,通过别的途径也能达到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根据主体数量关系式列综合算式的教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本册课本第107页例1的教学,谈谈这种教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正>一、习题展评习题一1.习题内容。每行有12人,可以排6行。如果这些人排成9行,每行有多少人?(1)选一选,下面哪幅图能表示题目的意思?()(4)想一想,这些人还能怎么排队呢?可以排成()行,每行()人,我的算式:____。2.能力指向。指向解决问题的关系分析与表征、过程设计与执行、结果反思与评价三个维度考查。具体包括用线段图表达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算术知识的学习为主,数量关系也基本用数字符号表示,到小学高年级出现方程,开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示数量关系,这与算术有着本质区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化的一个开端.本文试论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如何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一、多角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观念1.从"一元一次方程"所处的知识领域来  相似文献   

20.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和算术解法有着许多不同。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是以四则运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通过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求出未知数为目标,是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来进行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不仅要以四则运算和常用的数量关系为基础,而且还需要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参与运算(列式),其解题思路与学生已掌握的思维方法截然不同。因此,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也可能会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对学生列方程解题的思维产生干扰。其干扰可以概括为四个“不习惯”:不习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条件,与原有的已知条件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