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记忆之门     
苏童的《母校》读来让人感到“莫名的震动”。这正如苏童自己所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深藏于记忆深处的关于童年、母校、老师的记忆在现实生活中被一次次唤醒。现实成为记忆之门。  相似文献   

2.
“每年春天,我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作家苏童曾如此描述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新春,迟子建最新中短篇小说集《福翩翩》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书由迟子建2006年、2007年间创作发表的七部中短篇小说结集而成。收录的第一篇作品《福翩翩》,讲述了乌吉河畔百姓的琐碎生活,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创作特色来看,苏童是一个对自己童年记忆十分倚重的作家,而从具体的创作实绩来看,对少年成长题材的关注几乎贯穿了苏童创作的始终。苏童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灵魂的真诚探索为“60年代人”成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出了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诠释。然而,苏童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一方面反映出作家对当下现实表现和把握的无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普遍的创作特点和艺术困境,即成长于荒芜岁月的特殊历史际遇使之对现实抱以“旁观”的写作姿态,习惯于以对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而这正是苏童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也是其创作的个性与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张应中苏童的创作甚丰,至1994年底,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苏童文集”已达五册,计百余万字。这些小说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系列。它们是:1.写童年、少年的“香椿树街”系列,包括《桑园留念》、《金鱼之乱》、《黑脸家林》、《伤心的舞蹈...  相似文献   

5.
图览世界     
毕飞宇凭小说《玉米》荣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中国作家毕飞宇凭《玉米》击败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荣获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据了解,英仕曼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创立于2007年,与英国"布克奖"一样受到英仕曼集团资助。早期奖项颁发给未以英语出版过的亚洲小说,2010年以后改为颁给当年度首次以英文发表的亚洲小说。此前,中国作家中已有姜戎的《狼图腾》和苏童的《河岸》获此奖项。  相似文献   

6.
童年,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七彩画卷:牧童晚归休憩图(《牧童》)、渔童行舟过江图(《舟过安仁》)、农家孩童务农图(《清平乐·村居》)、老北京冬阳骆队图(《冬阳·童年·骆驼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迟子建推出新作《福翩翩》每年春天,我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作家苏童曾如此描述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新春,迟子建最新中短篇小说集《福翩翩》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书由迟子建2006年、2007年间创作发表的七部中短篇小说结集而成。收录的第一篇作品《福翩翩》,讲述了乌吉河畔百姓的琐碎生活,两对夫妻怀揣希望经营着曾经遭  相似文献   

9.
(以下选自《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繁星·春水——冰心专集》,作者:冰心) 童年杂忆——父亲的“野”孩子 导读(选摘):本文写于1981年4月,发表在1981年第3期的《新文学史料》上,当时81岁高龄的冰心已卧病在床。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四段印象深刻的记忆——“读书”“另一个名字”“父亲的‘野’孩子”及“烟台是我们的”来回忆童年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其中,“父亲的‘野’孩子”,是关于父亲的,叙述了父亲对冰心的影响和教育,回忆了父亲对冰心百般的宠爱和关怀。  相似文献   

10.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11.
本期最值得评的是毕飞宇的《睡觉》(短篇)。毕飞宇惯用女性主人公内视角来构筑叙事,从《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开始,他总是郑重交付给读者一种带血的入木三分。然而到了《睡觉》,滋味却与之前的作品迥然有别。小美大学毕业就“入了行”:从没恋爱过的她跟了温文尔雅、不失浪漫的“先生”,成为了时下人们熟知的“二奶”。谁知“先生”的真正目的却是要正值青春的小美为自己生个男孩。小美以各种方法包括避孕来避免自己在这场金钱与青春的交易中吃亏。  相似文献   

12.
“扒一扒”我们曾经的中学语文课本 如果不是偶然翻阅《古本小说集成》,如果不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亿万青少年集体使用同一套中学语文课本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下文简称“洞庭”)、1266名跟帖者以及36万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不会共同挖掘出这一雷人“秘密”。  相似文献   

13.
作品信息     
《文学教育(上)》2008,(17):159-160
赵玫散文集《她说她有她的追求》问世;毕飞宇长篇新作《推拿》出版;王安忆推出《启蒙时代》解读本;贺绍俊撰写的《作家铁凝》与读者见面;郭敬明《小时代》海外版权受追捧。  相似文献   

14.
河流的秘密     
苏童是当代具有强烈唯美写作倾向的先锋小说家,他以令人惊异的想象天分,为我们充分展示了枫杨树故乡小说(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新历史小说"(如《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独特的美学气韵。苏童的散文起点也很高,一上手就显示出不凡的写作功力,呈现了小说家面对世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另一种真实。苏童的散文细腻柔韧,文字典雅优美,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苏童是一个情感型的作家,他的散文写得很怀旧,很温润,带有江南小镇独特的印记和情调。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童年的人和事。苏童以惯用的童年视角,娓娓道来,细致但不琐碎。代表作品如《童年的一些事》《雨和瓦》等。二是世态。这类文章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代表作品有《说茶》《饶舌的益处》等。三是谈艺文章。苏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谈自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作品有《想到什么说什么》《虚构的热情》等。从艺术上看,苏童散文想象奇特,飘逸洒脱。他的散文一般没有所谓的点睛之笔,但构思灵巧,总能把我们带向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意外惊喜。意象绚丽是苏童散文的又一个特点。他常借用影像艺术的整体感、画面感和情节律动,构筑扑朔迷离的意象,从而为散文叙述增添新的质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苏童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自行车之歌》《雨和瓦》《三棵树》《飞沙》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散文《河流的秘密》。这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从对河流的崇敬和忧虑写起,在字里行间,河流优美的诗意与隐晦的象征浑然一体,表达了作家内心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真实。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身上,毕飞宇寄予了悲悯、理解、同情,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疼痛”。《家事》与《相爱的日子》是毕飞宇2007年的新作,解读这两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新京报》消息,中国作家毕飞宇凭借小说《玉米》获得了近日在香港公布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也是自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年轻的文学奖一共颁奖四次,而此次奖项也是首次授予已出版的  相似文献   

17.
苏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童论王海燕苏童,原名童中贵,他属笔名大噪而淹没了正名的作家。普通的中国人常常误以为苏童是“一作定乾坤”,成名于他的《妻妾成群》被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还很看重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荣誉。评论界关注苏童显然要早于此,然开始并没有对他...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1.揭题、释题。(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课文插图)他们的智慧故事都发生在六七岁的时候,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聪慧儿童——王戎。(板书课题)课文中的“道”可不是一般的道路,秦代以前,两辆马车可以并排顺利通行的道路才被称为“道”。  相似文献   

19.
【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相似文献   

20.
木器时代     
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迟子建是以"忧伤但不绝望"的诗意小说而著称的,自1986年发表成名作《北极村童话》以来,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和骄人的创作业绩(曾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在小说高产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精品。她的散文朴素、温情、宁静、忧伤,弥漫着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气息,浸溶着家常、本色、安适的融融暖意。抒写童年(童年的人、事、景、情),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些养育她的北方风物,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以及北方大地一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古典的气质,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美好品性。她的散文很怀旧,一座旧房屋,一段老街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条溪水,一座山峰,她都对之表现出特殊的情感。迟子建的散文叙述舒缓、平和、克制,却又不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辉。她认为,"散文是心灵的述说。好的散文,应该像一棵大树,自由地生长,朴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土地紧密地相连"。迟子建常常会给作品起个美丽而充满生气的名字,让人赏心悦目。比如《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本期我们选用了她的《木器时代》,依然是童年视角,依然是迟子建式的忧伤,但我们的阅读依然会充满着一种舒心和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